黃艷娥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英語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言輸入的主要環節之一,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著名學者柯魯克先生曾一再主張把英語的大量閱讀當作英語教學的主要手段。
然而,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卻不盡如人意,許多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沒有認識到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知識,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分析、思考及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對它的研究不夠重視。另外,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將閱讀材料當作精讀處理,教學過程就是講解生詞、羅列短語,逐句逐段地翻譯,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等。也有的教師相反,把閱讀作為課外閱讀,學生自讀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劃劃詞組,對對答案,草草了之。這樣的閱讀課由于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學生感到乏味,沒有閱讀興趣,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怎樣才能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既能體現新英語課程標準,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又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參與,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呢,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和做法。
一、閱讀技巧
教會學生“會”讀,則應該對學生“會什么”做到心中有數?!队⒄Z課程標準》提出初中畢業應達到的五級目標對閱讀技能的描述有七條:
1.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
4.能讀懂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
5.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書進行學習;
7.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根據這七條閱讀技能,我們要求學生掌握的微技能(reading sub-skills)有:1.略讀(skimming)2.找讀(scanning)3.預測下文(predicting)4.理解大意(main ideas)5.猜測詞義(guessing)6.條理判斷(reasoning)7.了解重點細節(main details)8.理解文章結構(structure)9.理解圖表信息(table/figures)10.理解邏輯關系(logic)11.理解作者意圖(author's tone)12.根據事實推理(reference)等。教師只有將這些技能要求熟記于心,才能靈活運用于教學當中去。
二、閱讀策略
根據我在日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與嘗試,總結了以下幾點策略。
(一)激發學生將“苦讀”轉變為“愿讀”
我們的英語教材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都編排了有一定代表意義的閱讀材料,教師應針對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開展富有創意的讀前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和閱讀文章相關的背景資料??梢允俏淖植牧稀D片,也可以是錄音、影像資料,將其展示給學生或者是選擇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話題,設置開放性而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對該話題的態度看法及了解程度,運用這些手段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愿望。
如《Go for it》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的話題為健康。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導入閱讀課:“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your life,health,money or friendship?”學生聽到這個問題之后,非常踴躍地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導入對于我們順利開展閱讀課非常關鍵。教師要善于開發學生的興奮點,避免學生一談到閱讀,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讀”。英語閱讀應當是輕松愉快的,營造這樣的氛圍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
(二)閱讀過程三部曲
在成功導入閱讀材料之后,是教師引領學生“暢讀”的過程。教師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課堂上的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不斷得到豐富,從而真正提高閱讀技能。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
1.要求學生對文章達到表層理解。所謂表層理解是指文章表面的意思,要求學生能夠重復文章的主要內容,使文章內容再現。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問題”,這些問題展現文章中重要的語言知識或表層意思。教師也可以采用設計圖表等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這些問題或表格的設計應淺顯易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限時閱讀,學生運用略讀,找讀等策略能夠快速找到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就感,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為深層理解打下了良好基礎。
2.引導學生對文章達到深層理解。深層理解要求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獲取中心意思,同時能夠根據作者傳遞的信息,憑借自己積累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提高整合材料信息、預測事件發展或后果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再精心設計部分“大問題”,這些問題是創造性的,應體現重點句式,段落及中心思想。另外,教師應通過提問,舉例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沒有明確表達卻與主題思想有聯系的信息,即“弦外之音”。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續寫故事、短劇表演、辯論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推理和使用語言的能力。
3.實現評價性理解。在達到表層理解與深層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獲得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也就實現了評價性理解。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適當地補充交際中急需使用的詞匯,然后聯系文章內容及現實生活創造性地設計一些任務,讓學生展開討論。例如:在Go for it八年級上第二單元學習了“A healthy lifestyle,the Chinese Way”這篇短文之后,我出示了四張圖片,分別是:教師本人,李宇春,崔永元,周杰倫。提示信息為:他們現在的身體狀況欠佳,請同學們幫助他們找出原因并提出好的建議來保持健康。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積極思考,集思廣益,促進豐富了個人思維。在自由、寬松、活潑的討論氣氛中,學生實現了由知識到技能再到交際能力的轉化,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與輔導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課本中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必要的。課外閱讀主要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教師應做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要幫助學生選擇或推薦合適的閱讀材料或者課外讀物。我們可以每周選擇三到四篇生動、有趣、又能啟發心智的材料,利用自習課的時間進行閱讀競賽,并統計小組成績,以此激勵學生逐步增加閱讀量,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選擇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報紙刊物,比如“英語輔導報”“21世紀英語報”“學英語”等。教師在布置課外閱讀時,不但要規定學生閱讀的量,更要注意閱讀的質。在這方面,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每次閱讀的時間,閱讀的刊物或者文章的題目,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三兩句話來總結材料內容或閱讀之后的感受。并鼓勵學生積累閱讀過程中出現的生詞、短語、句子等。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課外閱讀的進度,并及時給出評價。只有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我認為,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而不是做練習“做”出來的。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興趣、閱讀技能的培養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學生考試的意義。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及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本著教學理論,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全程引導學生閱讀,通過體驗、參與、探究、合作等方式促使學生愛上閱讀,習慣閱讀,使英語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與需求,則英語學習也會成為一種享受。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