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華申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于大家對新課程尚處于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么,學生就發展什么。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性格,我們現在的教育改革更加凸顯人性化,要讓學生從小有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展翅飛翔。以下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點滴感受,籍此和同行共勉。
一、引導學生創異求新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的答案與眾不同,這是我們教師需要思考的。我們知道,創新思維的前提是發散思維,即學生在思考時,不受限于已有的固定方法和知識范圍,以開放的方式,從同一個問題當中找出眾多的、各種各樣的答案或者解題方法。因此,培養學生創異求新,也就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首先,要善于質疑。學貴有疑。只有有疑問,才會有思考,才會學得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說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如《烏鴉喝水》這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烏鴉真棒!能想出這么好的辦法喝水,我們的小朋友可比烏鴉聰明多了,一定能想出更好的辦法!是不是?誰來展示一下?”話音剛落,有的同學就舉手:“把水倒在塑料袋里,能喝到水。”還有的說:“銜一根塑料管,也可以喝到水”……辦法可多了。通過這樣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其次,要改變角度想問題。一切事物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考慮問題不僅從正面考慮,也要善于從反面考慮。改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就會有不同的發現。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非常有好處的。最后,創設求異氛圍。語文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設求異的環境,利用教材中的創新因素,誘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古詩《示兒》一課的教學,有的教師為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故意以歡快的語調朗讀這首詩,學生聽了之后馬上給予“嚴厲的批判”,“作者死時也沒有看到九州同,何來歡喜呢?”“這是作者的臨終遺言,作者的心情應該是憂傷的、無力的,怎么會愉快呢?”這首詩的語調應該是悲傷的、深沉的,才能體現作者臨死也沒有看到祖國統一的心情,但還是相信祖國會統一的。所以,我們要在平時深深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
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近年來,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成為教育教改研究的熱點之一。全國許多學校已取得一定的成績,因此深入研究如何處好口語交際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關系,使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實現最佳整合,更好地發揮語文作文教學的應用性及育人功能,即成為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小學作文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相互整合,通過口語交際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自學到探究學習,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這樣的教學可以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把知、行、說、寫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率,使學生終身受益。
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把口語交際單列一板塊,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等幾個部分組成了課堂教學內容。就此我校提出的“小學作文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相互整合”,是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發展的需要。傳統的作文教學忽視了作文的人文價值觀,禁錮了語文社會活動的交流功能。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得不到充分的發掘。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不再單提聽話、說話,而是綜合起來提“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屬于言語交際范疇,言語交際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以語言為工具所進行的一種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動,信息交流形式有聽說(口語)、讀寫(書面語)兩大類。口語交際是人們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談、演講、辯論等的一種言語交際活動,具備直接、簡便、迅速的特點,使用最多最廣,是最基本的語言信息交流手段。
三、重視閱讀學習興趣培養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詮釋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借助多種手段,創設一種藝術情景的情感氛圍,讓學生置身其中,使學生動情,細心品味,受到感染,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情感。還要通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觀看電影、電視等文藝活動,進行情感熏陶,增加學生的情感經歷,繼續豐富學生的情感。比如,動畫片是所有孩子的最愛,每天都在家長的阻止聲中不情愿地離開電視屏幕。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動畫片當中的可愛的主人公使孩子們感到快樂無比,故事情節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發出快樂的笑聲。動畫片的形式和內容,才是孩子們的最愛,與他們的心靈世界和價值取向最為接近。因此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快樂水平,使孩子們愿意主動地、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我們就應該把教材當中的快樂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并加以合理利用,使之與孩子們的興趣無限接近,再加上我們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就一定能夠使語文教學快樂起來,使語文成為學生最喜愛的學科。
總之,教育改革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比貓畫虎那么簡單,廣大一線教師要認真領會,讓懵懂的學生在人生的起步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讓他們對學生充滿好奇、自信和勇氣,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整體的素質。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