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敬杰
音樂,是靈魂的清響,是情懷的撫慰,是心底之弦歌,神奇之妙語,是智慧的傾訴,是愛的表達。音樂可以積聚幸福,促進激情澎湃,音樂使生命增加了意義,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本人一心營職,對教學竭盡微忱,對學生傾注身心,無倦無悔,唯獨盼望音樂藝術在校園散馥,使課堂流芬,如鮮花般絢然開放,下面逐做例舉。
一、被音樂所動,理解音樂,提高認識
只有被音樂所動,才能夠正確理解音樂,才能夠提高音樂修養。馬丁·路德感慨而言道:“音樂是萬德胚胎的源泉。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夠做到被音樂所動呢?
1.重視體驗。在音樂的欣賞活動當中,要做到的就是感受音樂,重視體驗。一開始不管是否聽得明白,只要我們用心,音樂的細膩就會把我們感染,音樂的豐富的就會將我們征服,音樂的微妙就會把我們感動。音樂是音樂家的一種傾訴,是一種情緒的藝術,它直抵人心深處。
2.提高認識。一般人感覺到嚴肅音樂一點兒也動聽,沒有優美的旋律,音響復雜,緊張枯燥。宋玉曾經舉例說過:“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理解能力、認識能力提高了,就會慢慢喜歡上嚴肅音樂,嚴肅的音樂品味高,技巧多,所以更能夠流芳百世。
二、音樂學習關鍵在于審美創造,升華情感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對于美的發現,則要靠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學習音樂就是為了欣賞美、鑒別美、創造美,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激發強烈的審美情感,讓學生身心愉悅;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心靈得到洗滌,情感得到升華,修養得到提高,想象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學習音樂,學會發現美,學會理解美,學會積累創作音樂的經驗。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音樂,理解音樂的內涵,和音樂融為一體,走進音樂而又能夠走出來,循環往復,能夠親身體驗到音樂的美,提升自己音樂的感知,進而在知識的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延伸情感,達到創造美,最終讓學生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想象的境界。
三、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專注于聽
不同的樂器產生不同的音樂,樂器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工具。我國的民族器樂種類繁多,在音樂教學當中占有重要的一筆,它的藝術價值十分獨特,如果不了解民族樂器,音樂教學會黯然失色,認識民族樂器,接觸民族樂器雖然十分重要。但是我們的民族樂器,很多體積龐大,有的樂器價格高,一般的學校也難于制備,并且民族樂器的數量十分繁多,在教學當中不可能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利用多媒體教學勢在必行。
我在網絡上找到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選出了適合學生學習的二十幾種樂器視頻資料,讓學生加強聽的練習,再結合學校現有的樂器,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比如說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它雄偉激昂的氣勢、完整縝密的結構、鮮明透徹的形象、完美逼真的表現手法、淋漓盡致的勾畫、撥動心弦的旋律,讓學生感受十分強烈。學校里,不單是樂器難以具足,演奏曲子的功夫尤其相差甚遠,沒有對多媒體的利用,根本就沒有這么好的收聽效果,比如士兵吶喊、馬蹄踏踏、劍戟相擊、炮聲轟鳴等等都難以完美地呈現,難以做到讓學生熱血沸騰、振奮不已。
綜上所述,教學利用多媒體尋找網絡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讓他們理解音樂,提高認識,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成為音樂的受益者,最終完美地實現教學目標,創造生機盎然,別開生面的音樂課堂。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