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靜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線索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即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教”的最佳境界是為了不教,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與“學”的關系問題的探討已經成為教師研究的主要課題。在實踐和探索中我們發現協調好“教”與“學”的關系,就必然能在傳統教學程式上有所突破。為了理順教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小學一線語文教師開始了如下嘗試。
一、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一旦感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就會對語言文字產生極大的興趣。但是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往往不能敏銳地發現語文知識中蘊含著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就需要教師精選課內外的素材進行點撥。
每年中央電視的春節晚會成為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由于編導的努力,這些節目優中選優,適合不同年齡和階層,為人們喜聞樂見。我們在教學中精選優秀的語言類節目作為提高學生興趣的經典素材,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更新,讓學生感受的祖國語言的強大魅力。《不差錢》中本山的語言幽默風趣,尤其是2013春節晚會上蔡明口吐“毒舌”的尖刻、犀利……我們在任課之初通過精心備課,精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語言的強大魅力。學生也會有羨慕、模仿、乃至試圖超越。
課內教學中我們挖掘文本語言的強大魅力。課文《爸爸和書》描寫了作者的爸爸公司倒閉了,一家人生活清苦,“爸爸”在“買書”和“乘車”中讓作者挑選,作者選擇了“買書”。結果作者在步行及其疲憊的情況下,“爸爸”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怎么樣,乘車還是比走路強吧!”小作者突然感覺到爸爸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含著淚”說的。多么感人的三個字——“含著淚”,自言普通到了極點,但是卻蘊含著爸爸多少酸辛、自責、無奈啊。通過這樣的分析便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魔力。
二、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習慣于夸大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習慣于把學生當做自己被動的教學對象,當作知識的承載體。對學生不敢放手,總想扶上馬再送一程。因此,我們要把學生在課堂教學的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和個性特長,把學生引入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大課堂——放手讓學生親近生活,走向自然。在生活的大舞臺上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變無條件地接受教科書和教師的觀點為有選擇性地接受。鼓勵學生對現成的結論“雞蛋里找骨頭”,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師、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權威。在語文教學中不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應該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改變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為重視學生思維和學習的過程。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循規蹈矩作為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優劣的的重要標準。對于那些不受傳統模式束縛,敢想敢干,不盲從,愛鉆牛角尖兒的學生要正確引導;對于那些在習作中能夠標新立異,善于獨立思維的,敢于表達真情實感的學生,即便是觀點偏激,也不要視為“異己”而將學生打入冷宮。在鼓勵激發他們潛在的創新能力的前提下,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緊密結合起來,并在學習中獲得和諧發展,獲得學習的愉悅。
三、教師教學要舉一反三——善于遷移
遷移,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認事物之間存在相似性的能力。從創新的成果看,任何一項新的發明或者創造,它只能是在同的基礎上“變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那就必須讓他們掌握認識相似的原理,并且能夠按照相似的規律去思考解決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對學生說的遷移和寫的遷移,比如在教授《第一場雪》時我們讓學生“把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聯系自己的生活寫一段話,寫出自己玩學時的心理和感受”,在干燥寒冷的北方下雪是極為平常的,下雪的情境時刻都有,因此我們要抓住時機,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和現實親近,和雪結緣。面對雪景,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分不出哪里是山,哪里是河,樹木上的串串雪條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學生和自然的親近使他們對自然界的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已經超脫了課本的“雪”,使學生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了質的突破。學生的思維認識徹底得到了解放,而且課文中的語言學生也能夠隨即應用,是課文的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實現了從寫到讀的遷移。
在學《游子吟》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慈母”對“兒女”的那份摯愛,我首先讓語文課代表領讀,且要求領讀時做到聲情并茂,然后讓學生逐詞逐句地進行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豐富的想象,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體會談到母愛的神圣慈祥。但是逐詞逐句翻譯課文未必能夠讓學生透徹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而利用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進而有效的進行說話的遷移,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會不時地閃現。
四、緊密結合教材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一個故事,即短小精煉,而這些故事能提供更加廣闊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資料作為依托,要理解課文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根據課文教學內容的特點,有選擇有目的地開展課外閱讀。
如《詹天佑》這篇課文寫了詹天佑目睹了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京張鐵路”的修筑權,在事關民族尊嚴的大節上,詹天佑毅然地承擔起了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總工程師的任務。學生對于這一當時的社會環境,復雜的歷史背景模糊不清,對于那段科技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法理解,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課前,我組織了學生廣泛的閱讀詹天佑的相關知識,及那個時代的背景材料。比如記敘詹天佑的《少年詹天佑》《在美留學的日子》等等。這樣的閱讀,由課文的這一個“點”擴展為較大的“面”,學生的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精神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斷增強,于此相伴隨相統一的是學生的語言積累不斷增加,領悟能力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開拓一個獨特的大語文氛圍,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空間,就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逐漸提高,為學生今后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