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申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筆者現針對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存在的普遍問題,結合實踐,從增強合作學習意識、培養合作學習能力,做到收放自如、開展激勵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教師如何精心組織教學,有效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從而促進學生主體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巧妙地設置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情境創設得好不好,是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第一關鍵性因素。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必須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合作學習的內容,找準合作的切入點,并在這個切入點上創設能激發學生合作欲望的問題情景。兒童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達到的發展水平,即“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即“潛在水平”。這兩種水平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教學的切入點要立足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教學任務預設在最近發展區的框架內,使這個教學任務學生靠獨立學習是解決不了的。問題情境創設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整個合作學習目的是否明確,作用是否突出,效果是否明顯。如我在教“三角形邊的關系”時,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小木棒隨意分成三段,并圍一圍,看看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三根小棒在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將合作討論的問題情景設置在學生的潛在水平上,使學生在綜合同伴的操作結果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概括出“其中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經歷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探索和合作過程,其合作學習的目的直接指向知識,學生在合作中各種能力得到培養,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科學運用合作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是如此,并非一個人在完成學習任務,而是幾個成員合作完成,那么中間就必須有分配。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每位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明確自己該做什么,把自己份內的事情盡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久而久之,兩極分化更嚴重。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因此,教師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在反饋階段,最好先讓小組中的潛能生發言,這樣既能檢查其在合作中學習的效果,也能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在小組合作中,突出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傳統教育是非常注重師道尊嚴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講,學生死學,從學生踏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天起,除了被動地接受知識別無選擇,這種教育從小就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國外一項“視野與文化”的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視野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人,超過這個范圍,教師的視野關注就會“顧此失彼”,超過人數越多,顧及不到的學生越多,其結果,能力有限的教師只能抓兩頭帶中間,即比較多地關注好與差的學生,中間的學生則只能“犧牲”了。這是群體教育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也是群體教育貌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根據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測定,群體教育只能使20%的學生達到優良水平,而個體教育能使40%的學生達到優良水平。而新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就克服了這些不足。它的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它使數學課堂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殿堂轉變為學生主要從事數學活動,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這種學習方式把學生從單一的、被動的、不平衡的師生交往中解放出來,給學生均衡、平等的鍛煉機會,也給學生自我表現和認識的機會,使課堂不再出現“被遺忘的角落”,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教師傳授,學生傾聽的單一模式,而是平等交流與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教師更多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以及生生之間的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師生共同發展的新景象。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夠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學生的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四、進行科學的評價
學習過程結束之后,根據學習過程中各個小組的表現,教師要及時進行相應的總結和評價。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大腦活躍程度高,及時總結和評價,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刻,有利于知識的鞏固。(1)評價要面向小組。學生小組討論后,教師根據巡視和組際交流的情況,對認真討論、發言完整正確的小組進行表揚;對不夠認真、意見零散的小組提出希望,以增強小組的集體凝聚力,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2)評價形式要多樣。針對中年級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運用各種表揚機制使他們體驗成功。除了平常獎勵的五角星、小紅旗等,我還設立了金、銀、銅牌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出。獲金牌的小組在全班交流經驗,讓小組成員談談體會。這樣,引發了小組展開競爭,這種競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小組成員間的團結協作。(3)評價要全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對于一些有獨特見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積極鼓勵和贊賞。另外,在學習中出現的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團結協作、相互謙讓的精神、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好習慣,教師也要及時進行表揚。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是我們教師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我們要積極探討,努力鉆研,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從而促進學生主體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