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逢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期待,往往只停留在初讀環節如何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沒能在引導學生在閱讀范文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閱讀期待,激起自己新的閱讀期待,所以使得他們的閱讀興趣不高。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閱讀后產生新的期待呢?筆者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產生新的閱讀期待這個問題。
一、要引導學生在自讀中享受閱讀興趣,產生期待心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里,筆者認為教師要盡力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解放,放手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方式的合理選擇,引發自己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碰撞,以使他們在語文課堂閱讀中如蜜蜂采蜜一樣自由自在地去采集花蜜。因為學生只有在閱讀期待的興趣被激起、自主參與閱讀活動、身心輕松愉悅的情境中,才能激起自己全程的、強烈的閱讀期待。例如,在教學《秋天的圖畫》時,我就留給了學生很大的閱讀空間,在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美麗與迷人后,我就引導他們想一想能用什么方式來讀好范文,并能夠說出具體的理由。這時,有的學生會說:“是第一句,因為第一句話是總說秋天山野的美麗,后面則是具體說。”其他學生覺得很有道理,我就讓他們齊讀,其余幾句分組朗讀。這時,又有學生說:“可以四個小組合作讀,因為這一段話有四句話,可以一人讀一句。”聽他們這么一說,學生都來勁兒:“四人合作不一定要一人一句,也可以齊讀。”“還可以賽讀,誰那一句讀得好,就讀那一句。”學生的閱讀興致這么高,我就組織他們按各自的想法盡情地去讀課文。多年的閱讀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自主閱讀是很感興趣的,他們的閱讀期待并沒有因為對范文內容的理解而減弱,卻是能進一步激起自己的閱讀期待。
二、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閱讀的妙趣,擴大期待視野
對于小學低段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的年齡認知等特征,他們的閱讀能力不強,他們的閱讀期待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內容上。所以,筆者認為,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只講解課文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課文中還有許多情感需要去體驗,還有許多人文內涵可以去挖掘。這些僅僅依靠教師的分析、提問、灌輸,是學生所不能汲取的。基于此,筆者覺得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征,適時地、合理地創設閱讀教學情境,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探知欲望,讓他們在感受巧取橫生的閱讀的同時擴大期待視野。
創設情境的手段很多,如操作演示、語言描述、音樂渲染、角色模擬等,教師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運用,以使學生產生更深的期待。
例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時,我制作了一個陶罐帽子和一個鐵罐帽子,指名兩個學生扮演鐵罐和陶罐,讓他們各自模擬對話。這樣一個演示,調動起了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學生個個爭演角色,并能注重陶罐和鐵罐對話時的不同語氣,這樣,學生的閱讀期待默默產生,由期待了解課文意思變成了期待通過閱讀獲得語言進行再創造。
三、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期待習慣,拓寬期待空間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內容的教學,學生的閱讀也不應該只局限在課本或教材上。語文教材是學習工具,而不是學生具體的學習內容,課堂是學生按時學習的場地,學生的閱讀應拓寬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教材延伸到課外讀物。在閱讀教學中,課內的觀察,目的是為學生的閱讀期待創造廣闊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小木匣》后,我安排了個子一大一小的兩位學生來數步,大的代表五年后的科利亞,小的代表小時候的科利亞,看看五年前埋的小木匣,現在是不是也需要十步。同時讓學生在實踐卡上記下數據,想想課文想告訴我們什么?這樣學生的閱讀期待又一次被激發,他們會主動尋找、搜集相關的閱讀材料以滿足自己的期待。
總之,小學生的閱讀期待是在興趣中產生,在感悟中和實踐中萌發。語文教師在把握好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也要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對他們的閱讀方法的引導,從而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使他們的閱讀期待綻放異彩。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