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3-6歲的幼兒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但對事物的關注時間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呆板、枯燥的數字使幼兒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如何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進行引導。
關鍵詞:故事情景;多媒體;操作;游戲;數學;興趣
3-6歲的幼兒活潑可愛、愛說好動,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容易產生興趣,但對事物的關注時間短,精力不集中,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呆板、枯燥的數字使幼兒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如何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學習愛好和生理特征,創造一種幼兒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去感悟數學的樂趣,產生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提高幼兒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在營造氛圍中,啟迪幼兒學習數學興趣
3-6歲的幼兒,幻想在童話故事的世界里,很愿意和一些小動物親近、玩耍。所以,每次上新課時,我努力營造環境氛圍,啟迪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根據教材的內容,創編一段故事,再配上音樂,從講故事開頭,再有啟發性地提問,來引入新課。故事講完后,幼兒還沉浸在故事情節里,為故事里面的小動物想辦法解決問題。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學“8以內數的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森林里正在舉行動物拔河比賽,老師剛才去看了一場,5只小貓與8只小兔組成兩隊進行比賽。結果是小兔隊獲勝,它們一個個高興地又蹦又跳,這時,有一個小動物大喊:“這太不公平了!”小貓們個個噘起嘴巴,很不高興,它們不知道為什么不公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幼兒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都想替小貓隊說話。我趁勢導入新課,并及時加以啟發,幼兒很快就掌握了8以內的數字比較大小的方法。
二、在電化教學中,激發幼兒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把現實生活中具體形象的事物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讓具體形象的事物由靜變動,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增強直觀效果,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學習到一定的知識。如在教幼兒《7的分解組成》時,通過課件演示,教師講解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我們把這7個蘋果分別放在兩個盤子里可以怎樣分?請你們幫老師把7個蘋果分在兩個盤子中好嗎?”再讓幼兒動手操作解決這個問題,并讓幼兒說說有幾種分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幼兒不知不覺地把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和新的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既活躍了教學氣氛,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三、在操作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索數學興趣
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也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上,我非常注意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在直觀的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獲取新的數學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利于發展幼兒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教學《7的分解組成》一課時,通過拋出問題,幫老師把7個蘋果分放在兩個盤子里可以怎樣分?然后幼兒操作,每人拿7個雪花插片表示7個蘋果,用自己的兩只手表示兩個盤子,把自己的分法分別記錄在作業紙或操作單上。幼兒分的時候,教師鼓勵他們想想不同的分法。使數學貼近于生活,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不僅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而且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四、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參與數學的興趣
游戲是幼兒普遍喜歡的一種形式,數學由于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呆板和乏味,教師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和活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活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運用游戲活動,不僅符合幼兒好奇、好動、注重力不集中的心理特點,更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中精神分散的現象,從而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加深印象。因此,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時,我就將數學知識與游戲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數學。如在教學《7的分解組成》時,每兩人一組進行猜數游戲,其中一個幼兒將7個雪花插塑分放在兩只手中,請對方看一只手里的雪花插塑,猜另外一只手的雪花插塑數,如果猜對,換一人拿7個雪花插塑,用相同的方法請對方猜一猜。
培養幼兒課堂學習興趣,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但更需要我們教師關注幼兒、尊重幼兒,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掌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順著幼兒喜愛游戲的思維方式,將數學活動設計成千變萬化的游戲,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積極加以引導,引領幼兒在數學的海洋里盡情暢想,不再讓幼兒覺得數學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