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茂全
陶侃是東晉時期的名將、大司馬,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他出身貧寒,門庭低微,年輕時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潯陽縣內找了一份“監魚梁”的差事,管理漁業。潯陽瀕臨長江與鄱陽湖,水產自是豐盛,陶侃是漁鄉人,對水產自然不覺陌生,加上母親的指點教育,他干得頭頭是道,有聲有色,深得同事與上司的喜愛。
有一次,同事們見他生活儉樸且工作認真,擔心他的身體健康,就悄悄地在魚庫里取了些魚,做成糟魚送給他吃,可他卻惦記著母親,自己舍不得吃,差人送給母親。母親先是欣慰,待問清緣由后,即把糟魚重新封好,附上一封信,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
陶侃一見,先是不解,待讀過母親的來信之后,才恍然大悟。母親的信可謂一針見血:“你身為官府的人,卻拿公物送我,以為我會為此而高興嗎?恰恰相反,我不僅不欣慰,相反我還替你擔憂。你現在為監魚梁,管漁業,就拿官府的魚送我,如果以后你為縣令或官位更高,管理府庫錢糧,豈不又要把官府的錢糧往家里搬……”信中的一字一句深深地叩打著陶侃的心扉,他大為震撼,愧疚的淚水奪眶而出。
不久,孝濂范逵來潯陽看望陶侃。他鄉遇鄉親,又是兒時好友,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把朋友安頓好后,陶侃心里卻犯愁了。因為倉促間家里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來招待遠客,而此時外面又下著大雪,怎么辦?不一會兒,陶母卻帶回酒菜,讓兒子招待客人。陶侃方知,酒菜是母親拿自己的青絲長發換來的。外面風大雪大,找不著馬料,陶母又抽出自己睡的草席剁碎當馬料??腿司谱泔堬枺踩蝗胨R兒能有草料過夜,自然令主人放心。陶侃為母親此舉感動不已,輾轉難眠。他暗暗發誓,今后決不辜負母親的教導與期望。
雪過天霽,范逵辭別陶母與陶侃去廬江郡,陶侃送客人上路,送過一程又一程,范逵幾次讓陶侃回去,可陶侃仍戀戀不舍。他的這種心理被范逵所覺察,他問陶侃是否想置身官場?待陶侃真誠地點頭。范逵明白了陶侃的心意,回到廬江后,他便在太守張夔面前全力舉薦陶侃。
后來,張夔召陶侃面試,見陶侃儀表不俗,談吐儒雅,便暗自喜歡,留他在身邊當督郵兼樅陽縣令(今安徽樅陽縣)。不久,又提為郡主薄。陶侃從此踏上仕途,一步一個足印,從文職到武官,成為重建和鞏固司馬政權的重臣。
陶侃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他任州刺史時,每天早上把100塊磚搬到室外,晚上再搬回來,以鍛煉自己的體力和意志。作為一名官員,他難免陪同僚或上級喝酒吃飯,但每次只喝很少一點兒就止住了。別人勸酒,他就說自己年少時曾因喝酒誤事,所以父母給他定下了不許過度飲酒的規矩,為尊重自己的父母,不能再多喝了。
他十分討厭下棋、擲骰子之類的賭博游戲,如果他的部下因為喝酒或賭博而耽誤公事的話,他會把酒具帶賭具一道扔到糞坑里去,還加以鞭笞以示懲戒。
有一次,陶侃外出巡視,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你要)用這來做什么呢?”那人說:“走在路上看見的,隨便取玩一些罷了。”陶侃改變臉色大怒說:“你不耕田,卻去盜竊人家的稻谷!”命人捉拿此人然后鞭打他。老百姓聽了這消息后都努力耕種,每戶人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后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后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濕,陶侃命人用木屑鋪散地面防潮。等到桓溫伐蜀時,他用自己保存的竹頭作釘裝船。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恭敬有禮,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閑。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么能夠游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陶侃為官勤于職守,惜時如金,廉潔自律,反對奢侈浮華,崇尚敬業精神,其中離不開陶母的深刻教誨。他雖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卻能審時度勢,“自抑而止”,恪守原則,始終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這在當時的官場,是非常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