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峰 方紅珊 周云磊
大學生感恩教育是大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品質培養的有利保障。感恩情愫的養成,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懂得感恩,才會珍惜當下,把握現在,爭取明天。
高校感恩教育的實施,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樣,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滲透,需要不斷地營造良好環境,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導,更需要在實踐中體會和加深理解,才能最終顯現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傳播感恩的全過程中的實踐指導意義。本文結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細小案例,探討大學生感恩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環境育人,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環境的營造,實際是規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是盡量讓思想的影響與引導處于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使大學生在不經意中接受教育,避免大學生的年輕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環境的營造,需要注重校園環境和家庭環境的雙層建設和雙面互動,保證思想教育在學校和家庭兩個環境中不脫節。
學院在學生工作中需要特別注重學生和教師間的溝通,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寬心的話語,一點經濟上的幫助等,即使微不足道,卻能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倍感親切和溫暖。
例如,在學校迎新廣場上,學院設立了教師節留言墻和許愿書,鼓勵新生寫下對教師的祝福,也讓新生進入師大后就樹立和堅定了教師最光榮的職業信念。不少學生留下“老師不要太辛苦,健康第一”“光和熱的奉獻,普通的偉大”“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語。一位2007級新生在給班主任的短信中,坦言“老師您好!記得報到那天第一次見到您,就感到您對我及我家人的關心,您還給了我一個溫暖的擁抱,今天,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學校應該通過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徑引發學校和家庭的互動。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業中,學院要求新生寒假里,“做一件令父母感動的事”,并在返校后的特別班會上予以分享和總結。這樣,家庭的良好反饋會加強學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也拉近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離。
新學期開學,學生們在交流班會上從不同的角度述說了發生在自己家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給母親泡茶、護理生病的父親、給父母洗腳……大一新生小石特地為新疆哈密的父親寄出了一封“感謝信”,在信中記述了三件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小事,抒發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一次!我們把信讀了又讀,高興啊!聽說這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們要好好感謝老師!”電話的那一頭,石爸爸的興奮與欣慰清晰可感。
二、文學育人,抒發學生的感恩情懷
文學院的學生工作,向來注重通過專業學習與專業優勢,采取專業教育和德育教育雙贏的方式來進行。因此,在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在文學育人的理念下,學院注重讓學生拿起筆來,用語言和文學做工具,促進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一封寫給爸爸/媽媽的家書”,是學院本科生班主任布置的一次特殊作業——每個月至少給父母寫一封信。盡管學生們認為發短信、打電話等方便快捷的現代溝通方式足以取代書信,但在班主任的鼓勵下,學生們還是認真地完成了這項“家庭作業”。這一次感悟親情的自我教育,收到了出乎學生意料的反饋。
“我沒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如此激動。媽媽說她感動得哭了,爸爸也激動得不得了。他們說從來沒想到我會給他們寫信。我決定以后要堅持給他們寫信!”
“我發現在信中更能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以前打電話、發短信,不過是泛泛而談,甚至只是日常問候而已。而寫信就完全不同了,我感覺爸爸媽媽好像并不像我以前認為的那樣,他們其實除了在乎我的學習,也考慮別的……”
于是,學院在更大范圍內發起了“感悟父愛、感悟母愛”的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學院、學校、兄弟院校的積極響應。短短三個月,全校10余個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千余份稿件紛至沓來。細心遴選出的103篇文章,在社會力量支持的基礎上結集出版,它們是《來生讓我做您的母親》和《來生您還做我的父親》兩本書籍。
厚厚的兩冊書,為社會深入了解80后大學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閱讀參考,也成為北師大“感恩”教育的范本。
三、實踐育人,引導學生傳播感恩
實踐是感恩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離開實踐,整個感恩的教育活動將會變得蒼白無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1]。只有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才能夠為大學生在實施感恩的過程中找到突破口,提供思想道德情感培養和升華的平臺。
在農村基層服務社會和基礎教育,就是學生們用實際行動在反哺社會。每年民俗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會奔赴平谷農村,為當地的民俗旅游作宣傳策劃,將自己的所學回饋于農村發展。學院也積極鼓勵黨團支部到基礎教育資源匱乏的學校進行義務支教,先后200多人次都走入了打工子弟學校、農村基層小學,和孩子們親切交流,積極捐書捐物,并申請社會力量捐贈書籍,切實地解決了孩子們最迫切的問題。
感恩教育的實際效果需要在實踐中體現,在第一階段的感知和回報后,還需要將感恩教育的情愫傳遞下去,不斷用實際行動傳播感恩。學院本科生和博士生黨支部攜手共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將感恩教育送進社區,送進校園活動。大學生們不僅向中學生們贈送了“感恩書系”和《中華敬老故事》書籍,還親手制作了近百張愛心卡片送給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中學生們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在愛心賀卡上整齊地寫著自己的感言:“母愛是偉大的,同時也意味著母親對我們的關愛;父母的教育是獨特的,也是有意義的,我們要去珍惜和理解;學習的同時讓我們懂得感恩回報父母,理解他們的不容易。在此,有些話我實在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就讓我在此對天下所有關愛、疼愛我的人說一聲,‘謝謝!”“通過這次活動我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現在認真地想想,覺得以前對你們發脾氣真是太不對了,你們每天風吹日曬地在外面,而我卻還怎么也不滿意。現在我想對你們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在城市中小學學校傳播感恩心是高校將感恩教育的成果和經驗主動向外界輸送的有效舉措。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中小學的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延伸和展現。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的挑戰,作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感恩教育具備充分的實踐指導意義,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學院通過一系列感恩活動的舉辦,將感恩教育貼近實際生活,跟進大學生成長的背景環境,加強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而實現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新的建設者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華中師范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 2.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