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您是否思考過,初中或高中階段復習課時間占整個教學的時間比例有多少?學生到底聽了多少節復習課?學生期盼或喜愛復習課嗎?教師是怎么認識和對待復習課的?復習課上教師有哪些無效且非常普遍的陋習?什么形式的復習課是高效的?教師往往是在一個單元或一章結束后安排復習課,重要的考試前后也會安排復習課。高考復習是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另外還有會考、期中考或期末考的復習,“課堂小結”“試卷分析”也屬于復習教學。因此,復習課實際占用的教學時間比例是很高的,一個高中教師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實施復習教學,提高復習效率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一環。
復習教學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教師們的重視。例如,一節課的開頭5分鐘,多數教師自己講“本章(節)要點”,沒有鮮明的問題材料加以支持,只是重復著已學過的知識,學生幾乎都沒有興趣。有的教師還很認真地把一章的知識結構圖用PPT展示出來,讓學生看教師構建的知識框圖,其實根本無效。為什么無效,因為這是教師自己在陳述問題和知識結構,而不是學生主動地整理或架構知識結構。這樣的復習方式,學生自身學習的“發動機”根本沒有“開動”起來。有效復習應該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自己建構知識新結構的過程。再如,一個例題出來后,教師急于“講解”這個問題如何解決,而沒有讓學生理解問題背景、討論或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重要的“體驗過程”,教師“講完”問題后,學生似乎理解了或“聽懂了”,但實際只是處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狀態,日后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學生還是不能獨立解決。這種缺乏學習體驗的復習環節普遍存在。教師總認為: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學生怎么還是不會呢?學生則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講得這么清楚,我也聽懂了,我怎么還不會呢?因此,要使復習教學有效,必須要讓學生自己面對新的問題與新的材料,重新認識與建構相關知識,而不是教師復述相關知識或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對全市近60所普通高中連續進行了為期兩年的高中復習教學調研指導。在統一安排下,各科教研員對所調研學校教研組的復習教學計劃、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作業體系和學校復習教學工作總體安排等進行深入的調查與研究,與學校領導教師進行討論交流,總結存在的問題特征與原因,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建議。為了引發廣大教師關注復習課的教學研究,提升復習課的教學效率,本期《課程與教學》欄目專題刊發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九個學科的高中復習課調研報告,供大家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