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順榮
一、調研工作的基本情況
在近兩年的時間內,聽課近200節,參加學校語文教研組的高三復習教學專題研討30多次,對學校的復習教學經驗作了總結性提煉,對低效的復習教學現象提出了修正性意見。
同時,及時召開杭州市高三語文復習教學研討會,通過復習教學專題講座、復習課的展示觀摩等活動,研討并建構高效的復習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復習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復習教學的現狀分析
根據調研情況的分析和總結,多數學校的高三語文復習教學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十分重視備課組的研討。各校在高考復習階段都能提出備課組活動的具體要求,建立定期檢查反饋等制度。從第一輪調研情況看,絕大多數學校的高三語文備課組在復習起始階段就制訂了整體的復習規劃,安排了復習的內容及進度,落實了復習教學質量檢測等。
第二,充分利用優質復習資料。多數學校的高三語文教師對前幾年的各省高考語文試卷作了收集、分析、選編等工作,將符合浙江省高考內容和要求的外省試題引進復習課堂,或作為典型范例進行演示解題,或作為學生的練習材料實施訓練。
第三,建構起有效的復習教學程式。綜合起來說,課堂復習教學程式體現出了下面這些優點:一是在復習內容上講究“知能兼顧”,恰當呈現解題必需的相關學科知識和理解考點、掌握要領的程序性知識,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答高考試題,從而培養解題能力;二是在復習程序上實施“有序推進”,從理解考點到示范解題,從掌握方法到應用方法,從感性領悟到理性提煉,從典型試題到遷移拓展,使學生對考點及試題的認知不斷深化,能力逐步提升;三是在復習行為上體現師生“和諧互動”,解析考點以教師為主,演示答題關注學生參與,評析答案先由學生評判正誤,再由教師分析原因。
第四,提高了學生訓練形式的實效性。訓練后的結果反饋,多數教師采用板演的方式讓學生書面呈現建構的答案,做到清晰明朗,便于評析、指錯和修改。對答案的評改,不少教師也以書面形式,在學生板演的答案上圈點勾畫,直觀明了。
第五,較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高三語文復習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媒體呈現復習內容,實施輔助教學。
在復習教學中,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無論是教學水平還是教學效果都還不夠均衡。通過對調研情況的回顧和分析,我們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下列幾點。
其一,復習規劃的實效性還不高。部分學校高三語文備課組制訂的復習計劃缺少實質性內容,只是統一復習進度,粗疏地安排了復習時間。這類計劃的制訂,起不到“運籌帷幄”“全面落實”的指導作用。
其二,復習教學的定位欠準確。一類是復習材料的難度過低。如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理解和文言句子的翻譯、句讀等考點,采用大量的課內材料進行演示和訓練,將考查學生結合語境加以理解的能力降低為回憶已學的知識作出簡單判斷的能力。另一類是就題論題,缺失解題規律的指導。如對學生練習的評點,只分析答案錯誤所在,不深究錯誤成因;對學生錯誤答案的修改,只停留在文字上的改動,不探討修改的依據和方法,因此,無法培養起學生解答試題的遷移能力。
其三,學生的實踐活動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有的課上,因安排的復習內容過多,思維容量過大,教師很少給學生自我思考和消化鞏固的時間,這樣的課往往事倍功半。有的課上,梳理材料、積累知識、評析答案、修正錯誤等均采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活動形式,“越俎代庖”,忽視了學生主體的存在,剝奪了學生實踐訓練的機會,這樣的課,學生難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其四,教師的復習指導不精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練前指導,抽象講解。在學生訓練之前,教師不結合具體的試題材料和解題過程給學生傳授解題策略,因學生沒有經歷感性的認知過程,很難及時消化。再一種是只講共性,不講個性。如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有的教師教給學生“審察題目——確定范圍——篩選信息——作出歸納——形成答案”的解題流程,試圖讓學生得到一把“萬能鑰匙”,打開所有閱讀試題的“大門”,其實,教師指導的這種大而空的解題思路,不僅學生早已明知,而且并不適用于所有考題。還有一種是過于瑣碎,缺乏條理。一個考點,一種題型,教師一會兒講解步驟,一會兒穿插方法,一會兒提示注意點,一會兒強調著重點,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其五,二輪復習教學特質不明顯。其表現為:復習指導缺少針對性。教師沒有明確學生的已知和未知,沒有研究解題的難點和學生的弱點,仍按一輪復習的指導方法,一輪復習的流程設置教學模式,各個環節平均使力,沒有突出重點,復習活動缺乏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三、有效復習的策略建構
1.切實把握考試的內容要求
(1)內容要求的對應。首先,要緊扣考試的內容要求。2013年的高考語文復習教學,可根據浙江省的《高考說明》按四個板塊進行。一是語言文字運用。它包括辨認字音,辨識別字,正確使用詞語,辨析和修改語病,壓縮語段,擴展語句,選用、仿用和變換句式,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鮮明、生動,正確運用修辭方法等考試要求。二是現代文的閱讀賞析。要求以三種文體為試題材料(實用類文本、論述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著重考查三種文體閱讀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鑒賞評價能力。三是古詩文閱讀賞析。古文閱讀設置的考點分別為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虛詞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要點、思想內容以及表達技巧等。古詩詞鑒賞,一是要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二是要恰當地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傳統文化經典《<論語>選讀》的復習教學,則應根據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命題規律,對規定的考查篇目從理解和評析儒家的思想觀點兩個維度實施訓練。四是寫作。要求能寫實用類、論述類和文學類的文章。短期內的作文復習教學,可從文章立意、選材、組材等內容和寫作技能的角度,通過習作評析、材料擴充、語句修改等訓練方式,提升學生的作文檔次。
其次,要突破學生的弱點。從近幾年高考語文成績統計分析,學生的主要薄弱點在語病辨析、文學作品閱讀、古詩文閱讀鑒賞和寫作等考題上。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語境分析不精細,如詞語運用題、語病辨析題;整體理解不充分,如現代文閱讀中的要求概括和信息整合題;語言轉換不達意,如閱讀中的鑒賞、評價類試題;文言語意不理解,多出現在文言斷句和文言語句的翻譯題;審察題意不到位,每年都出現一定量的離題或偏題的試場作文;知識具備不充足,如詩詞鑒賞題、外國小說閱讀題。針對學生答題中的弱點問題,復習教學中,要運用典型試題進行強化訓練和應對性指導。
(2)解題思路的對應。復習教學的過程,要契合學生實際解題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解題思路,形成基本的解題能力。如仿句訓練,旨在培養學生正確分析語境、恰當運用句式和修辭等語言表達能力,復習訓練時,可按審察題干(把握內容要求、句式要求、修辭方法等)、分析仿句(掌握思想內容、句式形式、表達特點)、展開想象(符合語言環境、恰當運用修辭)、語言表述(達到內容相合、句式相似、修辭相符等要求)的流程進行。
(3)材料效度的對應。選編與高考試題難度相應的訓練材料,是高效復習教學的重要體現。選編的訓練材料,要從三個維度去把握。一是材料的體例。從近幾年高考試題分析,語言運用的題材大多貼近現實生活;論述類文本閱讀則多顯文化內涵;文學作品閱讀或是當代散文,或為外國小說;古文閱讀則是傳記文學或文化散文。二是題目的編制。從語文高考的發展趨勢看,越來越突出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查,一道語用題也會考查多種表達能力,如連貫、得體、生動等;現代文的閱讀試題,更會從語言、內容、寫法等多個角度去考查理解、分析、概括、鑒賞和評價等多種閱讀能力。三是難度的設置。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理想的試題要具有恰當的區分度,因而需要設定合適的難度。如語病的辨析,一般采用復句乃至多重復句為語言材料,具有一定的文字量,語病的設置點則較多在長句之中,需要對各個句子作條分縷析才能判定正誤。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一,作出正確引領。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試卷,深入分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狀況,在此基礎上,給學生作出要領性的“考點解析”,使學生明確該考點考查的知識內容、能力要求,了解考試所采用的基本題型,懂得這類試題的難易程度。
第二,進行解題示范。教師的示范,要做到“借題發揮”。所謂“借題”,即以呈現試題為切入點,以解答試題為基本點;所謂“發揮”,是指在解答試題的過程中,一是要適時充實解答這類試題所必須的學科知識,使學生建構起解答此類試題的知識網絡,二是要提煉出解題的策略性知識,如解題的思路、解題的方法,答案建構的語言表達方式等。這樣的解題示范,著眼于解題的規律與方法,授之以漁,能提高學生解答此類試題的能力。
第三,實施精細評析??蓮膬蓚€方面展開。一是評析學生呈現答案的正誤與優劣,尤其是對于主觀性的閱讀試題的講評,不僅要分析錯誤的所在,還應對錯誤尋根溯源,作出歸因。二是要推究形成答案的依據,進行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應用性驗證,從而增強學生的審題意識、原文意識和整體意識。
3.努力提高學生的活動效率
學生復習活動的有效性,著重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首先,要任務驅動。教師向學生提出具體的復習要求,既有利于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復習訓練,也起到督促學生及時而認真地完成復習訓練任務的作用。其次,要采用適宜的訓練方式。這里所說的“適宜”,指的是與高考的實戰相對應,即多采用學生獨立和書面訓練的形式,既促使學生人人參與復習訓練,又提高了訓練的能力要求和信息反饋的效度。再次,在復習教學的后階段,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解題能力等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群體性的訓練和指導往往缺乏了針對性,因此倡導學生的自主復習,幫助學生真正取得查漏補缺、完善認知、提升能力的復習功效。
4.著力建構高效的復習模式
(1)考點復習模式??梢杂梢韵聨讉€環節構成。第一步是“解析考點”,由教師就該考點考查的內容范圍、能力要求、考試題型等作出精要的講解;第二步是“示范解題”,教師運用歷年高考的典型試題,引領學生按答題的步驟實施科學的解答,并同時補授必須的學科知識,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第三步是“實踐操練”,教師將選編的同質訓練材料印發給學生,由學生進行獨立的書面訓練,教師可巡視點撥,搜集學生的答題信息;第四步是“反饋評改”,運用板演或實物投示的形式讓學生反饋練習答案,然后師生共同評定答案的正誤或優劣,分析錯誤的原因,并出示參考答案(優質答案)作比較,使學生形成答案建構的策略性知識,最后讓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作出修改。
(2)試題講評模式。教師在批閱試卷或練習時,要注意搜集學生答案中的典型錯誤,為試題評析儲備極富價值的復習資源。
講評可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第一步,給出學生的錯誤答案,師生共同從內容要點是否完備、語言表述是否規范這兩個角度評析答案的問題所在。第二步,分析造成答案錯誤的根本原因,追溯形成答案的過程和方法。閱讀題中學生答案的錯誤一般或因審題不清而答非所問,或因缺乏原文意識而架空分析,或因信息不全而遺漏要點,或因語言貧乏而表意不當。第三步,呈現參考答案(優質答案),與學生答案作比照,鑒別優劣之分。第四步,由學生自我修改完善訓練答案,即運用相關的知識和正確的解題方法,進行答案的整改和修補。第五步,進行拓展性訓練。根據此類試題學生的答題情況和可增長因素,提供同質練習材料進行二次訓練,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之目的。
(3)作文評改模式。作文評改訓練是以學生的作文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因此,教師在批閱學生的習作時,要用心選取評改的例文,包括最優秀的作文和待修改的作文各一至兩篇。
課堂上,教師可先將備好的學生優秀作文印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內容、寫法、語言等角度依據高考作文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要求作評析性鑒賞,從中獲取高分作文的寫作要求和寫作方法。然后,將待修改的學生作文(一般根據評改訓練的重點,如在立意、內容、構思等方面有明顯缺陷的文章)印發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評分和評析,著重分析文章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讓學生討論修改方案,或改動語句使文章中心明確、立意深刻,或補充材料使文章形象豐滿、內容豐富,或修正語句使文章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圈定的范圍內、限定的時間里進行片段式寫作訓練。最后讓學生將訓練的結果進行反饋,師生共同點評。若教師能呈現自己的修改文段與學生的修改作比照,教學效果會更佳。
(責任編輯:林靜 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