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杰
摘要:長期以來由于技術缺乏、資金有限嚴重的制約著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抵抗各種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差,因而無法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跟其他企業相抗衡,本文作者從當前小微企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出發,探析完善扶持小微企業財稅政策。
關鍵詞:財稅政策 問題 對策
小微企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基石,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底層力量,小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決定了比大中企業更需要財稅金融支持。對小微企業予以稅收及其他財政措施扶持,更能夠激勵私人資本投資,促進就業,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
一、當前小微企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1.小微企業稅負依然很重。在我國現行稅費體系下,企業需要繳納的稅費主要包括:一是稅收,如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城建稅等;二是對全部或部分行業無償征收的收費或基金項目,如教育費附加、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三是企業承擔的各項社會保險基金,主要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住房公積金等;四是行政事業性收費,包括政府部門或政府部門委托的部門收取的管理類、登記類和證 照類的各種收費。對小企業而言,稅費種類多、項目多、有重復、負擔重。據計算,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業企業的小型企業數量為41.3萬家,主營業務收入稅率為3.13%,2011年由于規模以上標準進行了調整,企業數量大幅下降至26.9萬家,但主營業務收入稅率仍增加至3.25%。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小企業的稅負并未減輕。
2.中小企業的非稅負擔仍然較重。除了上述稅費負擔之外,小微企業所承擔的部分與稅收相關的“隱性”成本也是其負擔不斷加重的原因。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個體工商戶沒有完整的財務賬戶,稅收繳納多采取“核定征收”辦法,在此過程中稅務執法者的自由裁量空間很大,小微企業為了與稅收征管人員搞好關系,不得不付出相應的成本。另外,為了配合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中小企業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這些“隱性”成本都是小微企業的非稅負擔。
3.對小微企業的直接財政支持力度不大。
從1999年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起,國家設立直接針對中小企業的專項資金已經有十年多了,專項資金種類不斷豐富,近幾年投入力度也不斷增大,但資金規模仍然 只占財政支出很小的比重。2010年,中小企業專項資金中,中央財政投入為 118億元,加上各級地方政府的投入,資金規模大約為400億 ~500億元,僅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0.5%~0.6%。與中小企業數量相比,這樣的資金規模是杯水車薪,決定了專項資金只能集中使用的特點。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享受不到專項資金資助。根據全國工商聯調研,財政補貼分配以中型高科技企業為主,能夠得到資金資助的,一般都是地區性、行業性龍頭企業或優秀企業,年銷售在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基本享受不到財政補貼。
財政資金支持還存在重單個項目、輕服務體系建設的情況,大量需要幫助的小企業游離于政策之外。
4.稅收優惠惠及面較窄且部分政策申報程序復雜。當前小微企業可以享受到的最直接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小型微利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率為20%。但符合“小型微利”條件的企業數量有限。以北京市為例,2011年在地稅局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的企業總數為19.4萬戶,其中小型微利企業1.6萬戶,僅占企業總數的8%左右。而增值稅相關規定中涉及小微企業的包括將規模納稅人的 征收率統一降低至3%等。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雖然有所降低,但由于是按照銷售額的固定比例繳納增值稅,不能進行進項稅抵扣,因此對于盈利能力較差的小微企業來說,稅負較重。除了惠及面較窄之外,申報程度復雜,操作成本高,也降低了企業申請減免的積極性。比如,企業使用享有免稅政策的某些原材料時,需要先到有關部門檢測,不僅 要繳檢測費,而且檢測周期長,檢測結果經稅務部門審批之后才能享受優惠政策,最終能享受到的稅收優惠,與付出的檢測費用、時間成本相比,企業未必能真的得到實惠。
二、完善扶持小微企業財稅政策的建議
1.樹立國家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主旨是“就業為重、稅收為輕”的理念,高稅率往往導致低就業率,這已經成為各國共識。鑒于小企業對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性,各國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實行的都是低稅率、簡稅制,盡量保證企業在納稅方面沒有大的負擔,可以維持生存,進而發展壯大。我國在制定針對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時,應以扶持這類企業發展主要是為了解決就業,而不是增加稅收的理念為指導,盡一切可能簡化征收程序,加大對小微企業減稅減費力度。稅費降低后很多小微企業經營狀況可以實現好轉,擴大生產規模 就可以解決更多的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2.進一步減輕小微企業稅負,擴大稅收優惠受惠面。一是完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小型微利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目前,小型微利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20%,僅比普通企業25%的稅率低5個百分點,建議將優惠稅率降為15%,與高科技企業一致。同時,放寬小型微利企業的認定資格和條件。一方面將“微利”標準由目前的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0萬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將小型微利企業中“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是短期性政策變為永久性 優惠政策,同時將“6萬元”標準適度提高。二是進一步調整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和免征額。建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的變動和最低工資的調整,對于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和免征額需要進一步提升。考慮到我國地區發展差異較大,可考慮允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規定范圍內自行決定起征點范圍。三是完善對相關金融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要根據新的劃型標準,進一步細化現有的優惠政策。對金融機構給中、小、微型企業提供的服務給予差異化的稅收優惠。四是給予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相應的稅收優惠。研究鼓勵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當前以特定就業人群為對象的就業優惠基礎上, 加大對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重視程度和優惠力度。
3.減輕小微企業非稅負擔,減少稅收征管的隨意性。給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得小微企業無須花 費大量人力、物力來處理稅務問題,可將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企業經營上。一是減輕小微企業稅外收費,除繼續清理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外,應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度,提高審批透明度。二是定期對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專項檢查,避免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速放緩時期干擾優惠政策落實。對落實程序復雜的減稅或免稅政策,要及時修訂,提高政策可執行性。三是加強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服務。通過完善電子稅務系統,鼓勵企業網上申報納稅,實行計算機審計制度,減少稅務機關執法的彈性空間;簡化中小企業納稅申報程序,延長納稅期限;加強納稅輔導,盡量減少小微企業因不熟悉政策法規造成損失 。
4.擴大專項資金規模,提高小微企業財政支持經費比重。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明確專門用于小微企業的具體比例。提高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投入,將此項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作為年度考核參考指標。逐步優化財政資金使用結構,提高使用效率。通過“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務企業”的間接方式,擴大中小企業受惠面。
綜上所述,小微企業想要良好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府的財稅金融的扶持,針對小微企業的標準口徑應該放寬,可以讓更多的小微企業受到政府的財稅扶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到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