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坤發 崔治業 趙陽紅
摘 要:為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生長發育、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尋找最佳施肥方式,特進行了玉米不同施肥方式田間對比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都有一定的增產、增效作用,尤以中間種兩側肥和中間種三面肥效果最好。
關鍵詞:玉米;施肥方式;對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65-03
為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效益的影響,尋找最佳施肥方式,筆者于2012年6~10月進行了玉米不同施肥方式田間對比試驗。現將結果報告于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本試驗選擇在阜南縣城西北郊的阜南縣麥豆良種場良種繁育田內進行。該塊地前茬作物為小麥,667m2產量在600kg左右。土壤屬砂姜黑土,混合土樣pH值為5.5、有機質含量為15.69g/kg、全氮1.189g/kg、有效磷15.60mg/kg、速效鉀133mg/kg、有效鋅0.96mg/kg、有效硼0.56mg/kg。
1.2 供試肥料 安徽恒基肥業有限公司(阜南本地)生產的玉米配方肥(N∶P2O5∶K2O=27-8-10)、河南息縣化肥廠生產的尿素(純氮含量46.2%)。
1.3 供試作物及品種 玉米,品種為登海605。
1.4 供試播種機械 山東產雙腿玉米聯合單粒播種施肥機。
1.5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編碼小區對比試驗,共設6個處理:處理1(上種下肥):于玉米播種時,用上種下肥方式播種施基肥;處理2(一側種一側肥):播種時,用一側種一側肥方式播種施基肥;處理3(中間種兩側肥):播種時,用中間種兩側肥方式播種施基肥;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播種時,用中間種三面肥方式播種施基肥;處理5(免基肥):不施基肥,于玉米3~5葉期,從一側穿施等量配方肥;處理6(撒施基肥):撒施等量配方肥鋤入土壤后播種。
每處理均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30m2(6m×5m),小區之間留1.2m作隔離帶,試驗田四周均設保護行,于2012年6月12日用山東產小型雙腿玉米聯合單粒播種施肥機,進行寬窄行播種,寬行80cm、窄行50cm、粒距(株距)25cm、播種深度4~5cm,理論667m2基本苗4 100株。
處理1~4于播種的同時667m2施上述配方肥40kg作基肥;處理5播種時不施基肥,于玉米3~5葉期(2012年6月28日),從一側穿施等量配方肥;處理6則為撒施等量配方肥鋤入土壤后用相同播種機播種。各處理均于玉米大喇叭口期(2012年7月15日),667m2追施尿素12.5kg。
1.6 田間管理 除由專人負責、實行封閉管理外,對比試驗其它田間管理與常規大田玉米基本相同。播種時土壤墑情尚可,處于黃墑階段,但播種后一直未下雨,出苗不夠整齊,故于2012年6月21日,用高壓微噴澆灌1次,6月23日調查,全部齊苗,缺苗率不足1%。7月6日噴施除草劑除草。7月18日以灌心方式施藥防治玉米螟等害蟲1次。7月31監測,個別植株開始抽雄,但天氣持續干旱無雨,于8月2日又澆水1次。
1.7 觀察記載及收獲考種 在對比試驗田玉米生長期間,由專人負責,定期對各處理小區玉米的多項主要生長發育指標和生物學性狀,進行了觀察記載。8月30日查,平均空稈率1.02%。2012年9月30日,對比試驗田玉米基本進入完熟期,于10月2日分小區實收,并取樣考種,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從表1看,在玉米拔節之前,各處理玉米發育進度基本一致;拔節后處理5玉米較其它處理區玉米發育進度有推遲趨勢,到抽雄期推遲約1d,到成熟期止,這種趨勢約推遲了2d。這種現象有可能是因為處理5玉米播種時未施基肥,導致玉米苗期生長量不足,追肥后通過延長生長時間予以校正所致。從表2看,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株高都沒有明顯的影響,平均株高最高的處理5(免基肥),較平均株高最矮的處理3(中間種兩側肥),也就高出2.47cm;穗位高度同樣沒有明顯區別,平均穗位高度最高的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和處理5(免基肥),較平均穗位高度最矮的處理6(撒施基肥),也就高出2.66cm。這說明,在施肥量和肥料品種相同的情況下,改變施肥方式不會使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度發生明顯變化。
2.2 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分析表2不難得知,在不同施肥方式中,以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產量表現最好,實收折合667m2產量達733.73kg,其次為處理3(中間種兩側肥),實收折合667m2產量為725.10kg,產量最低的為處理6(撒施基肥),實收折合667m2產量僅為682.80kg,較處理4每667m2產量低50.93kg。但通過方差分析(表3)得F=1.63 再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法)進一步分析,進行多重比較,得LSD0.05=2.11(kg)、LSD0.01=2.96(kg),表示凡兩處理小區產量之差大于2.11kg,就說明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用b表示),凡兩小區產量之差大于2.96kg,就表示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用B表示)。由此,如以小區平均產量最低的處理6(撒施基肥)為對照,并以字母a表示,便可得出表4中的結果,即只有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的產量較處理6(撒施基肥)在5%水平上增產達顯著程度,其余的任何兩處理之間產量差異均不顯著。 2.3 經濟效益分析 分析表5不難看出,在6種不同施肥方式中,以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效益最好,與667m2產值最低的處理6(撒施基肥)相比,不僅667m2增加產值117.10元,每667m2還節約投入35.00元;其次是處理3(中間種兩側肥),比處理667m2增加產值97.29元,667m2節約投入35.00元。 3 結論與討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的生物學性狀均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唯處理5(不施基肥,于玉米3~5葉期,從一側穿施等量配方肥),使玉米成熟期較其他施肥方式推遲了約1~2d。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都具有一定的增產增效作用,尤以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和處理3(中間種兩側肥)效果最好,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撒施基肥較其他施肥方式,667m2產量至少也低10kg左右,較最高的處理4(中間種三面肥)低50.93kg,且成本增加35元。這說明撒施肥料浪費較多,利用率低,應加以避免。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