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蔣家昆 郭永生
摘 要:霍邱有大量的低洼灘涂耕地,適宜種植旱稻。為引進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較好的旱稻新品種(組合),開展了不同旱稻品種對比試驗,初步篩選出適合霍邱種植的綠旱3號、綠旱優1號、旱優88旱稻新品種。
關鍵詞:旱稻;新品種;對比試驗;霍邱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69-02
霍邱位于淮河南岸,沿淮河岸邊長86km,涉及10個鄉鎮,有大量的低洼灘涂耕地,為沙泥土,土壤肥沃濕潤,但保水性較差。種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易受漬害及澇災,生產效益較低,甚至絕收,而發展旱稻生產即可解決上述問題,又能提高經濟效益。2012年我們引進了旱稻新品種(組合)進行對比試驗,研究其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抗逆性及其它重要特征特性,為選擇適合霍邱種植的旱稻新品種進行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F將相關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組合) 綠旱優1號、旱優88、隆旱1號、紅旱8號、綠旱3號、11HNJ56、11HNJ43、對照為綠旱1號(ck),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提供。
1.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霍邱縣城西湖鄉雙河村張國權農戶,其地形平坦,土壤質地為沙泥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小麥。
1.3 試驗設計 采用完全隨機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10m2(長4m×2.5m),走道寬30cm,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寬1.1m。
1.4 種植與管理
1.4.1 整地 小麥收割后,拾凈秸稈,撒施肥料,深耕細耙,四周設排水溝。
1.4.2 施肥 基肥施45%NPK復合肥30kg/667m2,撒施于板茬后翻犁耙平。于3葉期(7月2日)趁雨施尿素12.5kg/667m2。
1.4.3 播種 于6月8日播種,種子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播種,經人工拉線條播,行距為27.8cm,播種密度為4kg/667m2,播種深度為2~3cm。每小區播種60g,播9行,每行播種量6.7g。
1.4.4 除草 播后出苗前于6月10日用除草劑田蒲120mL/667m2噴霧封閉處理預防雜草。
1.4.5 灌溉 6月14日出苗,未人工灌溉及間苗補苗。
1.4.6 蟲害防治 7月15日用稻騰、吡蚜酮預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8月31日用稻騰、吡蚜酮預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8月23日飛電、福戈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全生育期未防治病害。
1.5 調查方法 全生育期調查:自播種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數;稻瘟病調查:葉瘟,分無、輕微、較重、嚴重四級;穗莖瘟,分無、輕微、較重、嚴重四級;小區產量,實收,經曬干揚凈一次稱重。并隨機取1 000粒稱千粒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及田間抗性 參試品種全生育期在105~116d,生育期最長的品種是11HNJ56號,為116d;最短的品種是綠旱1號(ck),為105d。紅旱8號、綠旱3號、11HNJ56葉瘟及穗頸瘟嚴重發生,綠旱優1號、隆旱1號及對照葉瘟及穗頸瘟輕微發生(見表1)。
2.3 經濟性狀及產量結構(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參試品種株高在77.8~99.5cm,株型總體較矮;穗長在17.2~21.4cm;千粒重在24.3~31.5g,千粒重相差較大;理論產量在408.1~661.0kg,產量水平相差較大。
2.4 小區實收產量及方差分析 產量最高的品種為綠旱3號,較ck增產17.1%,其次為綠旱優1號, 較ck增產13.1%,其它品種較ck產量低。經方差分析,綠旱3號、綠旱優1號、旱優88達顯著性差異(見表4)。
3 結論
綜合以上各種特性可知,綠旱3號、綠旱優1號、旱優88可以在霍邱縣進行推廣種植,其中綠旱3號要注意預防稻瘟病。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