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源錦
原以為,紅軍長征并未經過成都市,成都自然不會有革命老區。退休后由南充遷來成都安家養老后,才知道成都市也有“蘇區”。今年1月24日,成都市詩詞楹聯學會曹弟萬會長率領我們5位詩友送文化下鄉,到成都市所轄邛崍市高何鎮寫春聯時,才了解到這里就是紅軍長征時建立過蘇維埃政權的“蘇區”,紅軍長征紀念館就在離高何鎮8公里的紅軍紀念林下面。上午寫完春聯送給農民后,我與詩友馮曉榆、劉志華同志瞻仰了紅軍館。
沿紅軍紀念林下水泥公路左行約300米,就可看到一段高大城墻的左下方刻有徐向前元帥手書“紅軍長征紀念館”七個鮮紅大字,筆力雄勁。進入左邊小城門洞上行100多米,又可看見松柏環繞、由張愛萍上將題寫的“紅軍亭”,亭為兩層四方形,亭內豎立紅軍標語石牌15塊,主要內容:“共產黨是窮人的政黨”、“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窮人不當亡國奴,只有參加紅軍才是出路”、“中國快要亡國,只有參加紅軍,才能抗日救國”、“徹底消滅蔣介石主力薛岳匪軍”、“擴大紅軍”、“赤化全川”。這些大小不等、紅字刻寫的石牌標語,歷經歲月滄桑,雨打風吹,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在當年,為動員廣大貧苦民眾參加紅軍北上抗日起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今天則成了生動記錄和形象展示紅軍宣傳工作的十分珍貴的革命文物了。
紅軍亭右邊大約3個籃球場大的廣場南邊,矗立著一道高約3米和長約15米的紅軍長征人物群像石雕,造型堅毅,形態生動,線條流暢,氣勢磅礴,背朝連綿起伏莽莽蒼蒼的巍巍群山。遙想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萬里長征,北上抗日,歷經千難萬險,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英雄壯舉,這道含義深刻的紅軍墻,為天地生色,為祖國增輝,儼然成了可以雄視千古動人心魄的凝固化了的長征史詩了。
廣場北面為高約10米、長約80米的紅瓦白墻的紅軍長征紀念館的主體建筑,兩邊各有三折式每間兩個橢圓頂窗戶的廂房,顯得莊嚴肅穆,氣勢宏偉。那天并未開館,館長得知我們3人是從成都來瞻仰的,特為我們開放,我們連聲致謝。
館內正中的墻上有兩處醒目的題詞:
為創建川陜根據地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李先念 1978年6月4日
繼承革命先烈們艱苦奮斗犧牲一切的革命斗爭精神,為建設我國四個現代化而奮斗!
徐向前 1979年3月4日
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和徐向前元帥的兩段題詞,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了用鮮血和生命創建了川陜蘇區的革命先烈的歷史功績,更激勵我們后人為建設繁榮富強的祖國而努力奮斗。
寬大的展廳兩邊各有大約12平方米的玻璃展柜,左邊為實物,右邊為文字資料。實物有70年前紅軍長征留下的褪了色的軍裝、綴有紅星的紅軍帽、布包、皮革文件包、米袋、斗笠、馬燈,生了銹的手槍、步槍、長刀、手榴彈,上川南抗捐軍總司令部印章……這些生動地顯示了當年紅軍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和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的革命文物,形象地反映了紅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北上抗日挽救國家民族危亡所創建的歷史功勛;回想當年風雨如磐、鐵馬金戈的戰斗歲月,睹物思人,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文字資料則真實地記錄了紅軍當年路過邛崍創建蘇區的歷史事實。早在1927年,川西特委即在邛崍建立了軍特委、邛崍特支,1933年成立了上川南抗捐軍,積極開展地方武裝斗爭。1935年12月1日,紅四方面軍的紅九軍、三十軍、三十一軍進入邛崍,2~12日進行了蘆蘋溝、五顯廟、天車坡三次戰斗,重創敵軍。紅軍還通過演講、交談等方式,向群眾宣傳紅軍的宗旨、性質,宣傳黨的抗日主張。他們紀律嚴明,買賣公平,深受百姓擁護。在宣傳發動群眾的基礎上,紅軍在高興鄉建立了石塔區蘇維埃政府,組建了地方武裝,處決了罪大惡極的匪首高廷貴、龍世尤等人,民心大快。許多貧苦農民分得了田地,無不歡欣鼓舞。1000多人踴躍參加紅軍,僅高河區即達407人,組成兩個獨立團。1936年2月15日,紅軍奉命撤離,翻越正西山,經太平、寶興、甘孜繼續北上延安,走向抗日前線。
1998年,紅軍長征紀念館完工開放后,邛崍市委、市政府就把該館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全市青少年來這里瞻仰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