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曉 陳祖澤
摘要:萍鄉花果這門“舌尖上的藝術”,作為傳統食品在全國是唯一的,人稱“中國一絕”。花果的生產工藝是難以為現代技術替代,它蘊涵著獨特藝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文中從萍鄉花果工藝特點及現狀分析入手,探討該產品在“非物”保護視角下的保護與傳承方法。
關鍵詞:“非物”保護視角、萍鄉花果藝術;整體性保護
花果藝術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真正有史料依據的傳承關系,是民國三年(1914年)年歐陽子裁和他的子女們開設于萍鄉城鳳凰街月光塘的“日新德”花果店。萍鄉花果這門“舌尖上的藝術”,其生產工藝是難以為現代技術替代,它蘊涵著獨特藝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在我國傳統工藝中實屬罕見。它是藝術與技術的結晶,既具有食用價值,又具有觀賞價值。早在2006年萍鄉花果手工工藝就被申報為省級文化遺產。
一、萍鄉花果產品的特點
萍鄉花果一般由柚子、桔子、辣椒、等四時果蔬的根、葉、莖、花、果為材料,經過選料、切疊、擠壓、雕刻、編織、定形、糖腌、烘烤等30多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它保持了原形、原色、原味,集“色”和“香”于一體,據調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萍鄉花果的外形特點:萍鄉花果作為傳統食品在全國是唯一的,其造型獨特、花紋別致,人稱“中國一絕”。 萍鄉花果展現的形狀大部分為花的圖案,如在辣椒上雕出花朵、用蓮藕切成花狀,用雕刻的四季豆擺成花的現狀,這些都是手工切、雕、織、疊工藝所完成的造型。 產品呈現花果本色,品種較多,造型美觀、色澤鮮艷、商品顏色搭配和諧。其花型有的似剪紙,有的似鏤空玉雕,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種。(2) 萍鄉花果的食用特點: 味道甘美,口感甜脆,營養豐富,是典型的綠色健康食品,但據調查,普遍食用后反映味道太甜,味道單一,不符合現代人的飲食要求。(3)、萍鄉花果的食用功效:純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加工后不破壞原有的營養物質, 特別是一些用薄荷、紫蘇等做的花果,還具有祛寒止咳、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的治療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實的綠色保健食品。
二、萍鄉花果保護和傳承的現狀
時過境遷,萍鄉花果如今也是盛景不再,生存空間日漸萎縮,失去了市場,年輕一代鮮有人知,產品設計缺乏創新,對外宣傳力度不大。2001年,由于歷史包袱過重、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萍鄉市花果廠倒閉。缺少保護、展示、銷售的平臺,“養在深閨無人識”是目前的真實寫照。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合理保護,這門“舌尖上的藝術”將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最終消失。
三、萍鄉花果工藝保護與傳承的幾點建議
現階段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是以實施整體性、綜合性的保護方式為主,再輔以其它方式。其中活態傳承是核心,使之與當代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就是我們實施保護的主要原則。活態流變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目前保護方式主要有: 1.活態整體性保護2.生產性保護3.記錄式保護4.博物館收藏與展示等。遵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對萍鄉花果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爭取政府的支持,政策法規的有力保障, 完善產業政策,搭建服務平臺。如提供資金補助、貸款貼息和信用擔保;給傳承人發放經濟補貼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激勵力度,鼓勵老藝人采取師傅帶徒弟、辦傳習所等形式傳藝,將手工藝傳承下去;對手工藝的創意設計、品牌推廣、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市場營銷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制定相關法律制度來保護傳統手工藝的生產經營,定期對這一產業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努力創造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環境。在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保護與建設的關系,走邊保護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對萍鄉花果工藝自身來說可以創新產品設計,不斷進行優化。
(1)可以建立自己的原材料種植基地,優化原料,其中包括原材料以及調料,結合現代人飲食習慣,開發新產品。在傳統和市場前,一定要懂得取舍,選擇保留傳統的話,沒有市場,也沒有資金來供養,單純靠政府扶持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要改進單一的甜味,要充分保留原材料的原有特點。口味上可以嘗試生產成咸味、原味、辣味、五香味等,現代人高血糖等現象很普遍,所以一定要懂得結合市場,結合現代人的口味,迎合未來健康的趨勢,從成分到成品做出改良。可以做觀賞性高的高檔禮品,也可以做市場份額大的大眾零食。
(2)對花果藝術的審美的優化,造型可以有動物、植物、卡通、人等,盡量把食品“藝術”表現出淋漓盡致,既有傳統審美意識又兼具現代時尚感。
(3)對產品包裝的優化①包裝設計多樣化,提升包裝的審美與質量在包裝設計與制作上,盡量采用大中小的包裝,分小袋或者大袋,甚至桶裝,玩具裝。不同的消費人群有不同的包裝。不同的接受人群的層次、有不同檔次的包裝,根據食用、裝飾用等用途不同來設計不同層次的包裝。②包裝設計要與本土特色相結合,提高包裝設計的內涵,要利用萍鄉這座城市的文化,通過萍鄉花果,來宣傳紅色革命的安源、綠色生態園林城市,儺文化藝術。通過花果的包裝,讓人們更加了解萍鄉,了解安源紅色文化,更了解萍鄉花果、購買花果產品。③包裝設計和產品工藝要與要吉祥、和諧等寓意相結合,現在送禮流行送健康、送吉祥,萍鄉花果本來就是綠色生態健康產品,如果包裝設計和產品工藝與吉祥、和諧等寓意相結合,如用百合花做成“花好月圓”,用紫菜做成“紫氣東來”,用桔子皮做成“金雞報曉”,用蔬菜的莖和葉做成“金枝玉葉”,用藕片做成“佳偶天成”等等。
(4)創新營銷模式,賣場設計與思考。傳統手工藝是一種綜合了生產、生活、藝術審美的活態文化體系,可與時尚產業、設計產業、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形成以觀光、休閑、生態產業為主體的新式產業發展格局。 選擇合適的賣場,是產品熱銷的重要因素,設立花果專賣店、專賣柜、專賣區,可與旅游、萍鄉土特產賣場相結合,也可以與現場制作相結合,走現做現賣的創新之路。 隨著網絡對當代消費者的深入影響,可充分運用網上銷售運營的有效途徑。多搞一些相關的宣傳活動,如火車上、汽車上、公共場所、廣場、本土電影、電視上廣泛宣傳,舉辦一年一度的萍鄉花果文化節等供外人參觀,能吸引了大量觀眾觀看,讓消費者參與制作。
(5)促進人才培養,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品牌管理。除了采用培養一批固定的花果制作藝人,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一方面可以讓傳統手藝進課堂進社區,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從小抓起,滲透到每個層次的人群之中;另一方面依托專業院校培養傳統技藝、中層管理等中高端人才,讓特色文化的龍頭企業、傳承大師與院校合作。加入小學、初中美術手工制作課程,萍鄉花果制作工藝,既是一門技術活,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活,如果能把相關環節編入小學、初中美術手工制作課程就會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學生身臨其境,親自參與現場制作,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水平。萍鄉花果會提高更大的知名度,對下一代藝人的繼承和發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樹立全民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意識,鼓勵人們更多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一步提高廣大民眾對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全民保護文化資源的自覺性,培養人們對民間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關注、支持、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提升了地區文化軟實力。
到目前為止,萍鄉市安源區已正式將花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區里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5年保護計劃,內容包括開展普查,對普查結果進行歸類、建檔、保存;培養花果工藝傳承人;引進項目資金,將花果作為特色旅游產品進行推廣開發;改良產品口味、包裝,使之適應現代人的口感和審美;請有關專家論證,舉辦花果文化藝術節等等。衷心希望萍鄉花果能再開花、再結果。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藝術學2012年度資助項目《“非遺”保護視角下萍鄉花果藝術生態化保護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廣西民族研究,2008(2).
[2]徐雅麗,勵婷婷,杜巨玲.傳統手工藝經營現狀調查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5).
[3]李榮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專題調研報告[J].光明日報,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