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虹
摘要:在2012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評選中,中山位居35位,這得益于中山的和諧發展。中山最大的優勢是適宜居住,“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和諧之城”、“人民滿意城市”、“全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全民健身樣板城市”等獎項都充分的說明一點:文化廣場的建設,特別是農村廣場文化的發展對提升城市的整體綜合競爭力、構建和諧、安定、祥和的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筆者基于此對農村廣場文化建設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農村 ;廣場文化建設;建議措施
一、前言
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方面的內容為我們加大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指明了方向。素有美譽的中山市,近年來圍繞實施文化強市戰略,依托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著力培育新農村文化發展,使城市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城市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二、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特點
農村廣場文化,顧名思義為農村廣場所呈現的農村文化現象以及在廣場之中所展示出來特有的文化現象。它富有本土文化氣息、表現出淳樸的美學趣味。在廣場上進行的專業或民間的各種藝術性表演或展示;廣場中群眾性的各種娛樂、體育、休閑活動等等。農村廣場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各種素有文化與審美意味的藝術性活動。農村廣場文化不同于廟會或在體育活動場所、展館等舉行的各種文化性活動的地方,就在于它專屬于“農村廣場”。
農村廣場文化的形式分為:
——表演類。表演一般由政府機構組織,有專業的,也有民間業余的。還有一些是企業為了宣揚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知名度等促銷宣傳活動進行的文藝表演。除此之外,有些廣場上還設有超大型電子屏幕,每天播出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專題、公告、影視作品等。
——展覽類。在廣場上進行書法、繪畫、攝影等免費展覽。這種展覽往往來自社團、協會等群眾性組織舉辦。一些配合地方政府中心工作進行宣傳的展覽也常在廣場舉行,如計劃生育宣傳、法律普及、交通安全教育等。如果它們采取藝術漫畫或結合藝術表演如小品、相聲、歌舞等方式進行,又可視為廣場文化。農村廣場文化是新時代、新精神、新生活的產物,是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政府與群眾共同創造的新事物,雖然它的出現時間還不長,但已初步形成了鮮明特色,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性質有兩類:
——公共性。這是農村文化廣場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廣場是公眾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公益性最能體現的地方,也是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廣場,作為群眾的共同空間,成為居民社交、休閑與受教育的場所,也成為外來旅游者旅游休憩之處。人們根據不同的愛好和需求,自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既有體育健身,又有藝術表演,人們在廣場文化中自娛自樂,得以陶冶情操、凈化身心。廣場上所進行的任何文化活動,均向公眾免費開放,這種公共性決定廣場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藝演出,也要兼顧到雅俗共賞。同時,公共性又決定了農村廣場文化的主體是公眾,廣場文化若沒有公眾的廣泛參與就會變得枯燥干癟。
——節慶性。現在的農村文化廣場多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包括常設的文化藝術節。有的節慶活動還從不知名走向知名,從地方走向全國甚至國際。如大連的國際服裝節,就引進了世界大牌的藝術團隊和國際歌星前往該市的文化廣場演出,經濟與文化的聯手使得該節慶聞名遐爾。節慶性決定廣場文化應具有宏大的氣勢和熱鬧的氣氛。
三、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娛樂作用。在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今天,農民對精神享受的渴望愈加強烈,勞動之余的娛樂就成了他們休整身心的必要過程。農村廣場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形式,打破了行業、年齡、房舍的局限,使任何有活動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約束地參與其中。農村廣場文化形式內容豐富新穎,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拳(劍、球)、聲樂器樂、書法美術、舞龍等數不勝數的文化形式不斷涌現,給農民群眾提供了自我表現的廣闊舞臺,也給農民群眾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臺,對各種年齡、職業、文化層次的人都有一定的娛樂作用。
(二)社交調節作用?,F代封閉式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割裂了活潑的生活,削弱了人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人情淡漠等現象在農村日益嚴重。正是這些家庭和社會的變化,導致了農村廣場文化的產生和活躍。在廣場文化活動中,參與者與觀賞者都無所顧忌地選取自己喜歡的娛樂方式,全身心地進入角色,在創造表現和欣賞別人創造表現的過程中實現社交的豐富,情感的溝通,從而使心靈得到撫慰,情緒得到調節,疲憊的身心得到放松。
(三)完善市場作用。農村廣場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吸引了巨大的人流匯聚,也吸引著商家的目光,農民群眾借助廣場活動,做起了小商小販的生意,開拓了民間交易新市場,帶動了服務業發展,完善了市場種類,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教育作用。農村廣場文化是群眾文化中最為活躍、最為廣泛、最有生命力的一個分支。在廣場文化活動中,“文化因素”潛移默化地觸及、影響著廣大群眾的精神世界,它能啟迪智慧,開通思想,陶冶性情,健康益壽。人們在比賽娛樂、演戲唱歌、學習鍛煉等娛樂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道德水準,還能較為廣泛地傳播科學、文化、專業技能和藝術知識。因此,農村廣場文化活動起著無形而巨大的教育作用。
四、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層次。目前,農村廣場文化建設得到了農村群眾和外來員工的認可,有很大一部分人積極參與其中,但廣場文化還處于較低層次、設施簡陋,要引導農村廣場文化活動層次的提升,必須組織專業人員加以指導,加強硬件配套。要充分發揮好鄉鎮文化站文化火車頭的作用,切實組織、指導、協調好農村廣場文化活動,把農村廣場文化建設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建立農村廣場文化的長效機制。要使農村廣場文化活動長期有效開展活動,除了要加強宏觀指導,還要進一步健全制度,定期開展各類活動,提前做好規劃并向群眾公示、宣講。同時,要加強廣場設施的保護和完善,建立規章制度,加強對廣場設施的保護。廣場文化要發展,還必須走出投資體制的制約,堅持農村廣場文化社會辦,走向市場,與企業聯姻,與商家聯合,為農村廣場文化注入新的動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三)農村廣場位置的選擇要方便群眾。農村文化廣場的建設應選擇在方便群眾開展活動的位置,重點考慮在墟鎮、中心村、人員密集的位置建設,以方便群眾參與活動,才能最大效能地發揮出廣場作用。
(四)農村廣場文化建設應當具有包容互動發展的功能和社會化。農村廣場文化應當根據當地農村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來開展活動,同時要注意把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先進文化、積極健康的文化引進來,使群眾體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注重結合不同的文化特色,加強各地的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合作,更有效地利用好文化資源,在交流和碰撞中產生精神火花,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同時,不斷提高農村廣場文化的社會參與度,形成社會辦文化、文化社會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結束語
多年以來,各級政府對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投入在逐年穩步增加,農村廣場文化的建設與完善已是各級政府頭等大事。公共文化事業上的大手筆投入,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免費的廣場文化生活。通過以上的活動,既擴大了全民參與性,又增強了全民積極性,才能實現新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達到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民小康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葛桂芬.廣場文化之我見[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 .
[2]周冬梅.創建縣級廣場文化 促進精神文明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06) .
[3]殷麗儂.加強廣場文化建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人民網聯報網,2001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