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娟
祭祀的習俗源于原始社會,原始初民因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對自然界認識的缺乏,在變幻莫測的自然面前,他們幾乎沒有什么抵御能力,于是,巫術思維成為原始社會生活的必需,為了獲得神的庇佑福澤,人們對神極盡虔誠敬畏之心,經常舉行儀式,敬奉供品,表達對神的誠意。祭祀、占卜等與神的交流溝通活動成為初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國家形成以后,祭祀成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禮記》亦云“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可見當時對祭祀的重視程度。
我國在春秋時期以前,只有廟祭而無墓祭,即沒有在墓地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墓祭之俗真正起源于先秦,據《周禮》記載的“冢人”“祭墓為尸”的職責及《韓詩外傳》提到曾子“椎牛祭墓”等來分析,可以斷定當時已有墓祭。《孟子·離婁下》記載,戰國時期有個齊國人每天在東門外墳地上向祭祀者乞討剩余的酒肉,說明這一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墓祭的盛行始于漢代,是漢代頗為重視的喪葬禮俗。《后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陵于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東漢王充《論衡·四諱》曰:“古禮廟祭,今俗墓祀”。顧炎武《日知錄》亦云:“漢人以宗廟之禮移于陵墓。有人臣而告事于陵者,蘇武自匈奴還,詔奉一大牢謁武帝園廟是也。有上冢而會宗族故人……有上冢而太官為之供具者……有贈謚而賜之于墓者……有人主而臨人臣之墓者……有庶民而祭古賢人之墓者”,可見漢代墓祭之風之盛。
漢興墓祭盛行是當時孝道觀念及鬼神思想泛濫的結果。《禮記·祭統》曰:“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論衡》曰:“世信祭祀,以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禍。”。當時世俗認為墓地和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處”,人鬼之間思想上的交流,倫理感情上的融合,都通過祭祀得到實現。
漢代墓祭的參加者“上自天子,下及臣民”,且不論男女都可以參加,“無男女皆然”,皇后可以上其先人之冢,民間婦女亦可隨其夫家上冢,臣下可以通過自己“上情”或者由皇帝“特詔”回家墓祭。但是,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參加祭祀活動,漢代墓祭時禁止刑徒參加,“諱被刑為徒不上丘墓” 原因有二,一是“孝者怕入刑辟,刻畫身體,毀傷發膚,少德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愧負刑辱,身自刻責,故不升墓祀于先。”二是“祭祀之禮,齊戒潔清,重之至也。今已被刑,刑殘之人,不宜與祭恭侍先人,卑謙謹敬,退讓自賤之意也。緣先祖之意,見子孫被刑,惻怛傷,恐其臨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
漢代墓祭的對象也紛繁復雜,不一而論。關于天子參加墓祭,史書中多有記載,多為祭祀祖先,貴戚、功臣。《后漢書·光武紀》云:“建武三年冬十月壬申,幸舂陵,祠園廟,因置酒舊宅,大會故人父老。”《后漢書·順帝紀》云“永和二年十一月丙午, 祠高廟。丁未,遂有事十一陵。”《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云“元和三年,行東巡守……遂幸蒼陵,……”;《后漢書·明帝紀》記載永平六年“冬十月,行幸魯,祠東海恭王陵。會沛王輔、楚王英、濟南王康、東平王蒼、淮南王延、瑯邪王京、東海王政”;另《后漢書·章帝紀》記載元和二年“三月已丑,進幸魯祠東海恭王陵……”。
其他除了祭祀自家祖先外,有拜祭古圣賢人的,《太平御覽》引桓譚《新論》云:“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雞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另有弟子祭拜師傅的,故臣祭拜舊君的,故吏祭拜長史的,故仆祭拜舊主的,地方長史祭拜鄉賢的,士大夫奠知己的等等。
為了便于墓祭,從西漢末年開始,有人把石刻的碑立在墓前,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官爵姓名,家世生平事跡及頌揚之辭,碑陰則詳列立碑人的姓名。從西漢中期開始,在墓前建立祠堂。祠堂又稱為享堂,是用來祭祀死者的,祖先靈魂在此接受子孫的后代祭祀之處,祠堂內設有祭臺,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死者的靈魂享受貢品。東漢時隨著墓祭習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現象相當普遍。一些強宗大族把墓祭當作團結族眾的一種手段,十分重視本族墓地的祠堂建設。
漢代祭祀“往往于其時召宗族,會賓客,期故人,饗以酒食,惠以金帛。”祭祀是一件隆重而嚴肅的大事,宗族祠堂修建的莊嚴雄偉,參加祭祀的親友人數眾多,他們帶著各式各樣的祭品,乘著車馬遠道而來;祭祀者神情莊嚴,畢恭畢敬的持笏或恭立或躬揖或跪拜,跪拜又分左向跪和右向跪,禮儀嚴格規整,場面凝重肅穆;侍者忙忙碌碌,或者布置祭品,或者持梃一旁侍立;祭品多種多樣,果品、魚、兔、羊應有盡有,十分豐盛;祭文置于案上或者幾上,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祭祀的整個過程有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墓祭始于先秦,盛于漢代,隨著歷史的推移,墓祭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現在仍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風俗之一。2006年清明掃墓這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逢清明,我們通過掃墓,緬懷先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