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頒布以來,以更科學、更嚴謹的態度引領著數學教師用最先進的教學理念教書育人。課標從總目標、學段目標到教學目標行為動詞的應用都闡述得更為清晰、準確。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的關鍵。因為教學目標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布盧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期望達到的目標。”如果教學目標正確、合理,就會導出有效的教學,否則就會導致無效的教學。教學目標可以被看做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所以能夠準確、科學、全面的制定教學目標成為了教師首要的、必備的教學技能。那么,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呢?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注意全面性與融合性的統一
制定教學目標應注意內容的全面。應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種因素,體現三個維度的要求:即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制定明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又要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三者缺一不可。另外,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三維目標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我們用下面的圖來表現三維目標的關系:
課改以來,因為被要求追求“三維目標”,所以就像貼標簽一樣,每節課都照搬照抄,公開觀摩課的教學設計更是如此,感覺不寫上去就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落個理念落后的名聲。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主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技能、收獲方法,從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了自信。這一過程中三維目標并不是相互孤立,是相輔相成的,是和諧統一的,不可割裂的。尤其是隱性目標,更是滲透在知識技能以及過程與方法中,無法言傳只能意會。如果人為地割裂它們,就會支離破碎,不成體系。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注重科學性與靈活性共存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注重科學合理。這種科學合理來源于廣泛全面的涉獵。比如有的老師準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僅僅站在這一課時的視角,這樣很容易把教學目標制定的過高或者過低。目標過高,教學中學生會因為教師要求得高而做不到,這樣教師費力,學生乏力,拔苗助長無異于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目標過低,學生課堂中吃不飽,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就像小樹苗在生長的關鍵期沒有足夠的營養很難長成參天大樹,學習更成了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實課程標準已經對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有了清晰的定位,教師的角色主要是對學段目標進行分解,要讀懂課程標準中的目標并且能夠分解到每節課上。
教師如何科學、全面地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應該有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讀懂課標中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備每一節課時,我們要充分了解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讀懂還要弄清楚,讀透徹,真正做到爛熟于胸。還要參看、看透教學參考、教材,了解編者的意圖。
第二個環節:把終極目標分解成時段目標。教學目標是外顯于教學設計中的一組靜態的文字,更是內隱在教師胸中的一把動態的標尺。沒有目的的隨意調整是不可取的,但是我們可以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個體差異,把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分解成可以執行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積跬步,至千里;集小流,成江海。如果我們能將任何遠大的目標都進行分解,那么,目標的達成就舉重若輕。但是時段目標對于一節課來說還是太籠統、太廣泛,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等多種因素把時段目標內化為具體課時目標。
【例】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面積”教學目標
1.認識組合圖形,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2.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體會“轉化”、“推理”、“化難為易”等數學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
在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里提到的“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終極目標(小學階段的終極目標),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面積”教學目標中進行了具體化的描述,如第二條:“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體會轉化、推理、化難為易等數學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三個環節:結合學情教情有機地呈現出來。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考慮教情學情就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重點要考慮對于新知學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才能以生為本,實事求是。
教學目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目標分為:理想的目標、現實的目標、達成的目標。何為理想的目標,即課程標準所制定的目標,包括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現實的目標是教師所理解的、根據現實情況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達成的目標是學生學習之后取得的實際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實施、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情感因素。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縮短理想目標與達成目標的差距。在理想與現實的目標中就會有一個區間,這個區間是大是小,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學環境、取決于學生的實際表現等等因素。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是“死”的,而應是“活”的,是靈活的。這種靈活來源于對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初級目標是全體學生必須達成的剛性目標,是學生掌握數學教材中最基礎的知識,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中級目標是中等以上學生達到的能力目標,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獨立習題演練,有基本的解決問題策略,對數學學習有信心。
高級目標則是一部分學生能進一步拓寬數學學習的視野,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從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激發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教學時,要按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的順序,安排教師教學和學生活動的層次。這樣既保證了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又體現了目標的靈活性。
三、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凸顯準確與實用并舉
教學目標定位應恰到好處、不偏不倚,植根于課本,不拔高、不牽強。筆者以“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目標為例:
通過“角的初步認識”教學目標的修改前與修改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改前的教學目標所犯的錯誤。
問題一:割裂教學目標。三維目標人為地割裂了,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貼標簽”式的寫法。
問題二:教學目標煩瑣。教學目標要實用簡明,教師要一目了然,這就要求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上盡量刪繁就簡。
問題三:教學目標錯位。修改前的教學目標中不斷地出現“讓學生,培養學生”,從語法上來說沒有錯誤,但是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要達到的效果和標準,應該是學生行為的描述而非教師的教學行為,這也是前面我所說過的教學目標要“以生為本”。修改前的目標描述的是教師的行為,而不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特別是在制定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的教學目標時,應避免從教師“教”的角度來敘述(諸如用“培養”“教育”之類的詞語),因為這是教師要去做的,而只是做了“培養”的工作,未必就達到了目標。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教學目標的描述的語言進行了規范。如對于結果性目標描述的行為動詞有:了解、理解、掌握、運用。(一般側重于知識技能目標的表述)體驗性目標描述的行為動詞:經歷、體驗、探索。(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的表述)等等。(參看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72、73頁。)真正自覺做到這樣準確描述教學目標,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在教學時更加明確努力方向,隨機調控教學過程,發揮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方法的導向作用。
問題四:語言假大空洞。修改前的教學目標語言過于模糊,甚至是夸大。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實踐者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目標在一節課之內是無法完成的,把五年級的教學目標當成了課時目標,所以這樣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制定是不可取的。這樣的教學目標是寫給他人看的,不是為學生而制定。
以下是哈爾濱市南崗區數學名師工作室老師們經過研究后,制定的幾個教學目標:
【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計算器探索規律”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借助計算器探索規律并運用規律進行小數乘除法的計算。
2.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觀察對比分析的能力得到提高。
3.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體會計算器的作用。
【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幾分之一,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在具體操作活動中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3.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例】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鐘面,能正確讀出整時,會用兩種方法記錄整時。
2.經歷在具體活動中認識整時的過程,培養觀察和操作能力。
3.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總之,目標多維詳實并不代表課堂就能精致高效。教學目標只有集精準、簡明、實用、靈活為一體,化繁為簡,返璞歸真,才能真正體現其自身的價值,為教學所用。
作者簡介:女,中學高級教師,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教學主任。先后被授予“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省模范教師”“省巾幗建功標兵”“省優秀教師”“省教學能手”“哈爾濱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市優秀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南崗區優秀共產黨員”“南崗區第四屆十大名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