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京平
摘 要:以昆山市為例,針對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從合理規劃,建立耕地保護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田容田貌整治和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建設一支新型的農民隊伍等方面,提出了建立農業發展長效機制的相應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發展;長效機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0-02
江蘇省昆山市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生產要素、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進一步弱化了農業的傳統優勢,與此同時工業污染也在加劇,使得農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但是昆山市并不能放棄農業生產,其理由:一是昆山市依然有數量不少的農業人口,需要有就業機會。二是無農不穩。昆山市戶籍人口60多萬,常住人口約200萬,每天需要大量的農產品,僅靠外來輸入很難滿足需求。特別是在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年代,自己生產更可規避供應風險,保證供應的穩定。三是昆山市已進入工業化轉型、城市化提升、城鄉一體化縱深推進的新階段,人口壓力、資源瓶頸、環境約束矛盾突出。保護和發展農業,不僅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舉措。
綜上所述,昆山市必須保護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生態文明,著力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著力調優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完善現代農業發展機制,率先走出一條具有昆山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 合理規劃,建立耕地保護機制
制定中長期區域規劃,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和農業保護區,不得隨意破壞整體規劃,侵占農業用地,合理保護城市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生態資源。蘇州市政府在2012年12月10日已經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保護和發展“4個6.67萬hm2”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耕地保護機制,率先出臺水稻田永久性保護政策。昆山市近幾年也提出了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4個0.67萬hm2”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但是如何認真落實到土地總體規劃中、落實到具體田塊上,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加強銜接,形成合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同時建立健全長效的考核和監督機制,定期對落實情況進行考核通報。監督部門加大對違規行為的督查力度,切實把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生態文明放在重要地位。
2 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這些年來,昆山市公共財政主要是為工業化發展服務。工業化雖然帶來了更好的經濟效益,但卻污染了水資源,給農業灌溉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首先要把興修水利重新納入政府的中心工作,確保農業生產能正常進行。要轉變重建輕管、重樞紐輕配套的觀念,解決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問題,對已建好的水利工程加強有效管護,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民生活。其次加大對農機裝備的投入。農業的現代化很重要的指標是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政府要加大對大中型農機具和現代農業設施設備的購置補貼力度,鼓勵農業合作社和農戶積極購買。再次加大對各類園區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設好一批規模大、知名度高、老百姓口碑好的名品和精品基地。
昆山市近幾年積極推進規模經營、基地生產為主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建設。在2010年全市新一輪土地流轉中,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權,并統一發包發展規模經營,組建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125家,入社農戶60 070戶、入股土地1.434萬hm2,流轉率達90.8%,發展專業大戶2 948戶。昆山市現有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園區)22家,全市獲批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海峽兩岸(昆)農業合作試驗區”。“千燈高效農業綜合開發基地”與“淀山湖優質稻米基地”成為國家級稻麥高產創建示范片,玉葉綠色蔬菜基地與巴城666.67hm2葡萄園獲列為國家級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項目。基地、園區要提升檔次,發展特色經營,充分發揮其農業科技示范和效益輻射帶動作用。同時要挖掘、發展創新型、特色型園區,積極引進外資、民間資本投入農業園區,促進其發展。
3 田容田貌整治和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
近幾年,政府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是農村的大環境,特別是農田的基本狀況、田容田貌不容樂觀。由于工業發展的影響,打亂了原有的農業生產格局,在農村存在許多零碎田、拋荒田、邊角田,田塊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水系紊亂;許多生產用房、看護棚不規范,亂搭建,“臟”、“亂”、“差”現象較嚴重。
對此,政府應該建立田容田貌整治和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的長效機制,通過生態補償資金專款專用等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落實復耕復種,建成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農田。規范農業生產用房、果蔬大棚、漁業看護棚等生產設施建設,突出整治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生產大棚亂搭亂建,將田容田貌整治和新農村建設、生活污水處理、村莊綠化、河道清淤保潔等結合起來,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實施,凸現昆山市原有的田園風光、水鄉特色。
4 建設一支新型的農民隊伍
隨著農民轉業轉產,農村優質勞動力流失嚴重。昆山市現有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50歲以上占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以下占絕大多數,觀念相對落后。
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要向資源節約、環境良好的生態農業轉變,勞動力資源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民科技素質和經營服務水平急需快速提高。因此,圍繞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以提升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培養農業生產技術、農村經濟組織、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等農業實用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昆山農業實現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在培訓方式上,努力做好“4個結合”。一是立足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做到培訓與實際需求相結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訓相結合;三是引導性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確保培訓一期,學到一技;四是學校培訓與送培訓下鄉相結合,將培訓從課堂延伸到田頭。培訓內容要“求精”“求實”,要結合本地特點,圍繞“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這個主題,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情況的調查,針對現階段農業生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真正使農民培訓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使受訓人員的素質與技能得到提升。
5 農業和旅游融合,拓展產業鏈條
昆山市地處長三角人口稠集區,自身具有一定的城市人口資源,考慮到近幾年市民的休閑旅游熱,應充分利用農業和旅游資源,把農業發展融入到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通過錯位發展,從農業生產中挖掘旅游資源,從旅游產業中拓展農業產業,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從傳統產品上升到創意產品,即產品變禮品、產區變景區、勞動變運動、就業變創業、農民變市民、旅游變休閑。將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與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著力構建集經濟、生態、景觀、社會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
昆山市現有的如千燈大唐現代農業生態園、巴城666.67hm2葡萄園已成為同行與團隊參觀的首選,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巴城星期九農莊、千燈三維園藝、“城市綠州”市森林公園等也吸引八方來客。政府在打造周莊、錦溪、千燈水產古鎮旅游和巴城“蟹文化節”的同時,應充分挖掘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使旅游和農業有機地結合,拓展彼此的產業鏈條。
6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農產品求品質、重安全、保健康是農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昆山農業要切實提升抗御來自地產和外來的市場安全風險能力。一方面圍繞“創建基地、標準化生產、打造品牌”的目標,著力推進清潔安全生產和品牌產業化,抓好農產品源頭質量控制,強化“三品一牌”認證管理工作。2012年昆山市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113個,全市“三品”認證總量達531個。另一方面,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源頭監管,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建立市、鎮、村3級安全監管網絡體系,建立并完善各區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室,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保障一定的專項工作經費。建立健全覆蓋農貿市場、主要超市和各大蔬菜基地的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網站,強化農資市場執法、基地生產監管和上市肉菜的檢測檢疫,保證農產品安全供應,讓優質安全的農產品賣上好價錢,讓昆山農業為昆山市的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增光添彩。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