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武
摘 要:分析了在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新形勢下棉花生產上存在的問題,總結了棉花輕簡化栽培的具體技術措施及在棉花生產上的應用效果,并就棉花輕簡化栽培前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棉花輕簡栽培;效果;前景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89-02
無為縣白茆鎮是有多年植棉歷史的大鎮,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農村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明顯,從事棉花生產的大多是年齡超過6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婦女又占50%。農村不少農戶舉家外出打工,致使許多地塊轉租他人甚至無人耕種。由于棉花生產周期長、用工多、成本投入大,加之近幾年棉花市場行情波動,收購價格偏低,棉花生產受到較大影響。
1 棉花生產存在問題
1.1 管理粗放 一是整地質量差,溝渠不配套。一些棉田多年沒有翻耕,土壤嚴重板結,地里基本上看不到三溝,或者溝渠過淺,造成棉田排水不暢,易積水受澇;二是苗床管理不到位。由于傳統的營養缽育苗制缽用工較多,費時費力,農戶普遍改用小制缽器,造成育苗質量差,同時在苗床管理上很少做到搬缽蹲苗,其他各項管理也很粗放;三是栽植密度過稀。目前生產上推廣的大多是大鈴型抗蟲棉品種,一些農戶往往片面追求單株多結鈴,同時為了減輕移栽和拔棉稈的勞動強度,過度降低移栽密度,少的667m2只有800~1000株,很難做到利用棉花群體抗風險和奪高產;四是整枝不及時。由于棉花整個生育期整枝用工多,如果地多,勞力不足,很難做到及時整枝。
1.2 盲目施化肥 農村有機肥源的減少以及施用人畜糞等有機肥用工成本大,導致部分群眾過份依賴化肥,很少施用或基本上不施有機肥。傳統的施用化肥方法是基肥加1~2次花鈴肥和1次蓋頂肥,此方法一是過于繁瑣,二是在后期施用不方便。在用量上氮肥和磷肥偏多,鉀肥偏少。常期大量地單一使用化肥不僅造成土壤嚴重板結,還使得種田的成本逐年加大,土地回報率逐年降低。土壤的團粒結構破壞后易造成肥料流失,大量的化肥流失又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同時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威脅。
1.3 盲目亂用藥 抗蟲棉的推廣減輕了棉鈴蟲的發生和危害,但近年來一些非靶標害蟲發生和危害時有加重,抗蟲棉對棉鈴蟲的抗性也有減弱的趨勢。一些農戶往往不管有蟲沒蟲,1星期打1次保險藥,而且農藥用量過大,用藥種類過多,既加大了生產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又嚴重污染了環境,并大量殺死害蟲天敵,破壞了生態平衡。
1.4 焚燒棉花秸稈 由于棉花拔稈費時費力,加上勞力不足,農民往往采取在田間集中焚燒的辦法,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2 棉花輕簡栽培效果及具體技術措施
為適應農村勞動力減少和老齡化的新形勢,2011-2012年,無為縣白茆鎮連續2a在承擔農業部666.67hm2棉花高產創建中推廣應用棉花輕簡化育苗移栽、輕簡化施肥、輕簡化調控整枝、輕簡化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取得了明顯的增產增收效果,為在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形勢下棉花生產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子。2011年示范片平均667m2產皮棉145.5kg,比項目區前3a平均產量108.6kg增產36.9kg,增幅34%;2012年雖遭強臺風“海葵”影響,示范片仍獲得高產,平均667m2產皮棉135.2kg,增產26.6kg,增幅為24.5%。按2a棉花實際收購平均價19元/kg計算,平均每667m2增收603元。示范片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棉鈴蟲和斜紋夜蛾誘捕器,采取病蟲害綜合防治,一般平均每667m2少施農藥5次,減少農藥成本50元。全年累計每667m2減少用工4~8個,按平均減少6個工、每個工50元計算,折合300元。上述3項折合每667m2增加經濟效益953元。
2.1 輕簡化育苗移栽 示范片統一采取水浮育苗和地膜覆蓋移栽。水浮育苗是由湖南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陳金湘教授等人研究發明的棉花育苗新技術。通過對比試驗及大田種植調查,水浮育苗比傳統營養缽育苗平均增產8%,節省勞力和用工1~2個,同時節省用種量,節省苗期用藥。育苗材料由湖南水木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提供,若按育苗材料市場價計算,加上減少用種及用工增加的收入,667m2總成本減少17.5元。該技術適宜分戶也適宜集中進行,操作簡便,技術成功率高,但若部分環節沒抓好也可能會造成費時費工。目前需重點解決材料成本過高問題,并對育苗盤作適當改進。地膜覆蓋栽培減少了除草和中耕等用工,同時也利于棉花壯苗早發,多結優質伏桃和早秋桃。
2.2 輕簡化施肥 推廣棉花專用型控釋肥,改變過去施傳統氮肥易流失的狀況,同時配合施用有機肥作基肥,后期在大暑邊追施一次速效肥作花鈴肥,酌情施蓋頂肥。據試驗采取控釋肥100kg作基肥,采取一基一追,比常規施肥平均667m2增產15.4%。大田生產上施用控釋肥比常規施肥的早衰現象明顯減少。按目前控釋肥市場價150元/40kg計算,667m2用100kg總計375元,同常規施肥相比不節約成本,但肥料利用率高,流失少,對下年改善土壤地力有持續影響,且減輕了對水體的污染,有利于環保。用工平均減少1-2個。該技術目前以“一基一追”或“一基一追一補”方式效果最佳。
2.3 輕簡化調控整枝 推廣應用棉太金代替縮節胺,按照蕾期3~6mL/667m2、初花期9~12mL/667m2、打頂后一星期18mL/667m2施用,可有效抑制棉花營養枝生長,減少整枝次數,同時能促進鈴重增加,促進災后恢復,增加產量。每667m2可減少整枝用工1~2個。試驗表明,施用棉太金比施用縮節胺營養枝減少0.2個,株高減少9.6cm,主莖平均節間長度減少0.3cm,單鈴重增加0.17g,單株成鈴增加2.56個,增產10.9%。大田調查還發現,施用棉太金的棉花,部分果節脫落處可再生蕾鈴,且植株上零式果枝增加。該技術應用簡單,且化控效果受干旱天氣制約比縮節胺小,克服了縮節胺在生產上可能造成化控過度的問題。
2.4 輕簡化病蟲害防治 通過推廣中棉所63、鄂雜棉11、創075、瑞研新5號、蘇雜3號等抗蟲棉良種,另外大面積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棉鈴蟲和斜紋夜蛾誘捕器,采取物理方法誘殺,極大地減輕了棉鈴蟲、斜紋夜蛾及其他棉田害蟲的發生和危害,保護了害蟲的天敵。據調查,設置殺蟲燈和誘捕器的區域,棉鈴蟲和斜紋夜蛾落卵量相對其他區域明顯減少,可減少防治次數1~2次。另外,示范片采取機械化統防統治,在防治適期內統一用藥,相對于農戶盲目防治,減少用藥3次以上,既提高了防治效果,又降低了用藥成本。該綜合集成技術省工、省本、增產,且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每667m2可減少用工1~2個。
3 棉花輕簡化栽培前景探討
目前受到棉花生產經營規模、種植方式、機械化水平等多重制約,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措施非常有限。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加劇,今后棉花栽培進一步向輕簡化方向轉變是發展的總趨勢,因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發展。
3.1 加快土地集中流轉向經營規模化發展 目前的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格局制約了棉花機械化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制定更優惠和更符合實際的政策,促進土地集中向種植大戶、種田能手及龍頭企業流轉,形成規模化經營格局,以利于棉花機械化育苗移栽、整地、施肥、統防統治和機械化采收等。
3.2 推廣中小型農機具向耕、種、收機械化發展 作為一種過渡,中小型農機具是棉花生產在沿江棉區走向機械化的一個中間環節。同時農機要與育種相配套,與農藝相結合,改變品種特性和畦形以有利于機械化。目前要重點推廣中小型棉花移栽機械和適合的采收機械。
3.3 推廣直播短季棉向栽培多樣化發展 直播短季棉生育期短,生產用工投入少,且有利于茬口安排,有利于機械化栽培和收獲。目前在生產上表現較好的短季棉品種有皖棉13等。
3.4 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向生產專業化發展 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通過組建各類棉花專業服務合作社,逐步實現制種、供種、供苗、移栽、統防統治、機械收花等專業化服務,把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轉變為產業銜接的社會化生產。
3.5 實施棉稈綜合開發利用向棉田生態化發展 采取機械拔稈,減輕植棉勞動強度。因地制宜推廣實施棉花秸稈發電、棉稈氣化、做壓制板材等項目,減少因焚燒棉稈造成的浪費和污染,提高植棉綜合效益。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