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必滿等
摘 要:2010年春引進油茶優良品種,栽植后對其進行地膜覆蓋與不覆蓋油茶幼林的生長量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采用地膜覆蓋能夠更好促進油茶的高生長和提高成活率,同時可以解決油茶生產中撫育管理投入大、勞動力緊缺等問題。
關鍵詞:油茶;覆蓋;生長;試驗
中圖分類號 S7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93-0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系山茶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廣泛栽培于我國南方丘陵低山地區,是世界上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之一。油茶全身是寶,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從食用功能上看,茶油是一種優質食用油,茶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以上,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從原料功能看,茶枯餅、茶皂素、茶籽殼及生產茶油的剩余物可廣泛用在日用化工、制染、造紙、化學纖維、紡織、農藥等領域;從增收功能看,油茶是一種長壽樹種,具有一次種植、多年受益的特點,穩產收獲期可達80a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鐵桿莊稼”;從生態功能看,油茶四季常綠,根系發達,枝葉繁茂,花大而美觀,耐干旱、瘠薄,適生范圍廣。油茶一般都種植在丘陵山分,水分、氣溫是影響油茶生產的眾多因素之一。對油茶基地進行地膜覆蓋既能保溫、保水、保肥、保土,又能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抑制雜草,節約管理成本,改善油茶生長環境,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筆者以地膜覆蓋對油茶造林生長的影響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以期為油茶生產管理提供參考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位于浙江省景寧縣東坑鎮白鶴村,地理坐標為E119°11′~119°58′、N27°39′~28°11′,為典型的浙南山區地貌。海拔700m,坡度25°,成土母巖為碳酸巖,土壤為黃紅壤、微酸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夏季多雨,立秋前后常出現干旱。年平均氣溫17.5℃,1月份為全年最冷月,7月份為全年最熱月,極端低氣溫為-8.3℃,極端高氣溫為40.5℃。年平均無霜期為241d,年平均降水量為1 542.7mm,年日照時數1 774.4h。
1.2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由青田縣森茂綠化有限公司、縉云縣油茶研究所提供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選育出的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18號、23號、長林27號、長林40號、長林53號、長林166號等8個優良無性系。
1.3 試驗設計 油茶造林基地于2012年春季用2a生芽砧苗造林,造林時油茶苗木規格約30~40cm。帶狀整地,帶寬120cm以上,挖大穴,穴規格為60cm×60cm×50cm,表土和心土分別堆放。每穴施復合肥、磷肥各500g,肥料與穴內底土充分拌勻。株行距2m×3m,三角形配置,造林密度為110株
/667m2。苗木定植后,采用常規管理,即造林當年在9~10月份進行除草撫育。
對造林基地分別采用地膜覆蓋與未覆蓋。樣點選擇土壤、坡向、坡度大致相同進行設置。每種設置3次重復。在油茶幼樹停止生長后,于2012年11月12日,按覆蓋與未覆蓋,采用直尺在試驗地各樣點逐株測量記錄苗高,精確到0.1cm。
2 結果與分析
2.1 地膜覆蓋與未覆蓋對2a生油茶成活率的影響 對2a生油茶幼林的成活率調查結果顯示,在基本相同的立地條件下,地膜覆蓋對油茶造林成活率有極顯著(P<0.01)的差異(見表1、表2),地膜覆蓋造林成活率高達98%,未地膜覆蓋造林成活率93%。
2.2 地膜覆蓋與未覆蓋對2a生油茶生長的影響 對2a生油茶幼林的生長情況調查顯示,地膜覆蓋對油茶幼林的生長有較大的影響,經過地膜覆蓋處理的平地和緩坡平均樹高分別為54.3cm、60.7cm,分別明顯高于未覆蓋平地(平均樹高49cm)和緩坡(平均樹高55.7cm)油茶的樹高。不同措施的油茶幼苗各生長指標均達到極顯著差異(P<0.01),地膜覆蓋對油茶幼林的生長有顯著影響(見表1、表2)。
3 結論
采用地膜覆蓋,成活率明顯提高,地膜覆蓋造林成活率高達98%,未地膜覆蓋造林成活率93%,成活率比對照高5%。經過地膜覆蓋處理的平地和緩坡平均樹高分別為54.3cm、60.7cm,分別明顯高于未覆蓋平地(平均樹高49cm)和緩坡(平均樹高55.7cm)油茶的樹高,新梢生長量比對照高9.9%。經過試驗觀測,不管是在平地還是緩坡,地膜覆蓋均能更好促進油茶的高生長和提高成活率。同時,采用地膜覆蓋可以解決油茶生產撫育管理投入大、勞動力緊缺等問題,為今后油茶生產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姚小華,王開良,羅細芳,等.我國油茶產業化現狀及發展思路[J].林業科技開發,2005,19(1):3-6.
[2]林彩文,魏啟平,楊云標,等.地膜覆蓋技術及其應用效果[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
[3]楊承榮,楊正懷,嚴明先,等. 長林油茶無性系引種栽培試驗[J].林業實用技術,2011(3):22-2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