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張亞紅
摘 要:選取徐州地區廣玉蘭葉片為材料,在人工低溫脅迫條件下,探討其細胞質膜相對透性、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動態變化規律,研究其抗寒機理。實驗結果表明,廣玉蘭細胞質膜相對透性隨溫度下降而呈“S”型曲線變化,與溫度成負相關;不同溫度處理下SOD活性變化呈雙峰曲線,且與溫度呈正相關;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變化趨勢。
關鍵詞:人工低溫脅迫;廣玉蘭;抗寒性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95-02
廣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屬木蘭科、木蘭屬,是常綠闊葉樹種中罕見的優美觀賞樹種。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及園林綠化的新要求,為豐富北方園林樹種,改善冬季園林植物景觀,不少城市園林部門都在嘗試著引進此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廣玉蘭冬天凍害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對該樹種進行抗寒性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江蘇師范大學(N34°15'48.37"、E117°11'16.35")校園內隨機選擇自然條件下長勢較均一、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成年廣玉蘭。
1.2 方法 細胞質膜相對透性采用電導法測定[1];SOD活性測定采用NBT比色法[2];可溶性糖(SS)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測定[3]。
1.3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03統計分析數據和應用SPSS11.5進行多重比較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低溫處理下質膜相對透性的變化 廣玉蘭細胞質膜相對透性隨溫度下降而呈“S”型曲線變化,與溫度成負相關(表1);多重比較分析表明,該樹種質膜相對透性隨溫度下降極顯著上升(p<0.01)。由圖1可知,廣玉蘭在10和11月細胞質膜相對透性在對照和-5℃處理之間迅速上升,與對照相比差異明顯。12月、1月、2月和3月低溫處理前期(ck至-10℃)上升緩慢,達到一定溫度(-15℃)出現躍升,之后變化又趨于緩慢上升。
通過比較圖1發現,廣玉蘭在抗寒鍛煉初期的10月和11月與抗寒鍛煉后的3月從對照到-10℃細胞質膜相對透性驟增,并且-10℃細胞質膜相對透性都超過50%,在接下來的降溫處理中,該樹種的質膜相對透性不斷增大,最后該樹種的滲透率都在70%以上,表明該樹種的細胞膜已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同時也可以看出膜的破壞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廣玉蘭經歷抗寒鍛煉的12月和1月與抗寒鍛煉末期的2月卻在-10~-15℃細胞質膜相對透性驟增,在接下來的降溫處理中,變化幅度小,耐低溫能力強。
2.2 不同低溫處理下SOD活性的變化 多重比較分析表明,廣玉蘭在不同溫度處理下SOD活性變化呈雙峰曲線,變化極顯著(P<0.01)。SOD活性與溫度呈正相關(表2),除了1月相關性較低,其他月份相關性均較高。由圖2可知,10月、12月和3月廣玉蘭SOD活性在對照到-5℃和-15~20℃,呈上升顯著性趨勢(P<0.05);在-5~-15℃和-20~-25℃顯著性下降(P<0.01)。11月和2月SOD活性在對照到-10℃,呈極顯著性上升趨勢(P<0.01);-10~15℃,極顯著下降(P<0.01)。1月在對照到-15℃呈上升極顯著性趨勢(P<0.01);-15~-25℃,極顯著下降(P<0.01)。各個月SOD活性相對增大幅度的順序為:11月>12月>2月>1月>3月>10月。
2.3 不同低溫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 由圖3可知,廣玉蘭可溶性糖含量隨溫度下降而變化顯著(p<0.01),該樹種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變化趨勢。由圖3可知,廣玉蘭10、11月和1月的可溶性糖含量從對照到-5℃呈上升趨勢,10月在-5~-10℃顯著性上升(P<0.01),之后隨溫度下降顯著性降低(P<0.05);11月在-5~-10℃急劇下降(P<0.01),之后隨溫度下降而顯著性上升(P<0.05),最大值出現在-20℃,-20~-25℃又顯著性降低(P<0.01);1月中-5~-15℃顯著性上升(P<0.01),之后下降不明顯(P>0.05);12月、2月和3月均從0~-15℃顯著性上升(P<0.01),-15~-25℃緩慢下降。6個月中可溶性糖含量相對增大幅度的順序是:10月>11月>1月>3月>2月>12月。
相關分析表明,廣玉蘭多數月份可溶性糖含量與溫度成負相關(表3),與溫度相關性最好是在12月份。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抗寒性較弱期(10月份),該樹種還處于生長較為旺盛的時期,對低溫的抗性較弱。所以,隨人工低溫處理溫度的降低,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或者最初的低溫(對照至0℃或對照至-5℃之間)稍微上升后下降;細胞質膜相對透性在此溫度期間顯著性上升,之后變化平緩。抗寒性增強期(11月份),該樹種處于調整樹體內生理過程,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升高,這時期人工低溫處理下隨溫度的降低,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對照至-5℃或者對照至-10℃先呈上升趨勢,之后下降最后變化趨于平緩;細胞質膜相對透性在對照至-5℃變化緩慢或稍微上升,-5~-10℃顯著性上升,之后基本維持不變。抗寒性最強期(12~1月份),此時該樹種的抗寒性都達到了1a中最強的時期,體內低溫保護物質也達到最佳狀態,這時期人工低溫處理下隨溫度的降低,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對照至-10℃或者對照至-15℃之間先呈上升趨勢,之后下降最后變化趨于平緩;細胞質膜相對透性在對照至-10℃變化緩慢,在-10~-15℃顯著性上升(P<0.01)。抗寒性減弱期(2~3月份),該樹種開始調整生理代謝,進入“脫鍛煉”和開始生長過程,該樹種對瞬間低溫抗性最差,這時期隨人工低溫處理溫度的降低,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對照至-5℃或者對照至-10℃先呈上升趨勢,之后下降最后變化趨于平緩。
許多研究[4-6]認為,植物在低溫脅迫期間的酶活性均增加。本實驗結果表明,受到低溫脅迫后,廣玉蘭葉片中的SOD活性均增加,在低溫即將來臨的11月份,SOD活性出現最大值的溫度是-15℃,說明廣玉蘭低溫刺激敏感。11月份的降溫啟動了樹木體內的低溫適應機制,所以能夠在最低溫到來之前將SOD活性調整到最高。廣玉蘭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隨溫度降低而增加,從而使其有一定的抗性和保護細胞的功能,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7-8]一致。
參考文獻
[1]徐燕,薛立,屈明.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態學機制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2007,43(4):88-94.
[2]沈漫,王明庥.植物抗冷生理研究進展[J].植物學通報,1997,14:1-8.
[3]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167-169.
[4]Schoner S,Krause G H.Protective systems against 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spinach:Response to cold acclimation in exeess light[J].Planta,1990(8):353-359.
[5]張澤煌,黃碧琦.低溫脅迫對茄子的傷害及茄子的抗寒機理[J].福建農業報,2000,15(l):40-42.
[6]彭呂操,孫中海.低溫鍛煉期間柑桔原生質體SOD和CAT酶活性的變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0,19(4):384-387.
[7]姜衛兵,王業遴,馬凱.滲透保護物質在無花果抗寒性發育中的作用[J].園藝報,1992,19(4):371-372.
[8]王淑杰,王家民,李亞東,等.可溶性全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與葡萄抗寒性關系的研究[J].北方園藝,1996,107(2):13-14.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