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趙濤
摘 要:在大力發展仁用杏的白玉山區,缺水、寒冷成為該區發展仁用杏的一大障礙。鑒于此,經過幾年的生產實踐和參考有關資料,對仁用杏抗旱節水防寒栽培種植技術進行了研究探討,該項技術主要可歸納為:整地蓄水保墑是保證苗木成活率的基礎;起苗、分級和保濕是保證仁用杏樹成活率的關鍵;另外還有簡單防寒抗旱栽培技術和幼苗抗旱管護;病蟲害防治等。
關鍵詞:仁用杏;抗旱節水防寒栽培;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6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99-02
近年來,仁用杏在吳起縣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漸成為一項主導產業。但我縣屬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約380~500mm左右,且降雨隨時間分布不均,表現為春旱嚴重。凍土平均從11月1日開始,于4月4日結束,歷時155d,最大凍土深度達95cm。干旱、寒冷已成為發展仁用杏生產的一大障礙[1]。因此,研究探索仁用杏抗旱防寒節水栽植技術,是我縣發展仁用杏生產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們園藝工作者的責任。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該項技術是可行的,可以推廣應用。
1 整地蓄水保墑
整地時間以春整地秋栽培或秋整地翌年秋季栽樹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促進土壤風化和貯存各種養分。為防止凍害,園址宜選在避風和向陽或半向陽的緩坡中下部。不宜選在谷地、盆地、風大的梁峁頂及山口處、或易結集冷空氣的山坡底而招致霜害。整地方式有以下兩種:
1.1 水平溝整地 沿等高線挖寬、深各1m的溝,底部填入10cm厚的秸稈或蒿草,先回填熟土后填生土,填成倒反坡或平梯田,并在溝外方拍成20cm高與寬的硬土埂,溝內10~20cm拍一橫埂,防洪水沖刷。
1.2 反坡梯田整地 先沿等高線確定行距,將土翻出,內切外墊,用心土或底土做外更,熟土留在溝中,修成10°反坡,外高里低,坎高如枕,大灣就勢,小灣取直,每隔一段距離筑一橫埂,以利保持水土。
2 起苗、分級和保濕
起苗時間一般在10月中旬。人工起苗:先在兩行苗之間挖30cm深溝,從30cm深處將鐵锨斜插根的下部,將主根切斷,再于兩行間將鐵锨垂直插入并向溝的方向推,就可將苗起出。起苗的基本要求:(1)做到主根(不算根莖)凈長25cm以上,側根要全,須根要多,挖苗的深度要夠數。(2)苗圃過干時,起苗前3d灌1次水。(3)在苗主根未挖斷前不能用手硬拔。(4)挖苗時,一般3人為一組,兩人對面作業同挖1壟苗,另1人按標準把苗分級扎捆(100株1捆),掛標簽,并立即進行防風防日曬處理。起苗后,要盡快運到栽植地,沿途運輸需用濕帆布或濕草蓋住,并注意途中噴水保濕。做到隨起隨運隨栽,以確保起苗的高成活率。
3 防寒抗旱節水栽植技術
春栽時間為清明前后5d。秋栽宜早,一般在10月上中旬為最好,有利于苗根在秋季繼續生長。栽培技術:根據確定的株行距(一般4m×2m、3m×2m),挖深和直徑各70cm的穴,每穴施農家肥50kg、磷肥0.5kg,將肥與穴內熟土攪拌好后,施入保水劑10g(每袋可施25株)或澆水1kg攪成泥糊狀的“鬧水移植”。剔除失水不合格苗,先用一、二級品,剪除爛根劈裂處,用清水浸泡12h,再用500mg/kg“ABT”生根粉3號溶液浸根系1h再蘸磷肥泥漿(5kg過磷酸鈣加熟黃土15kg,加水100kg,攪拌成稀糊狀)15min[1]。節水栽植的特點是挖較小的穴,把根舒展,栽時1人拔苗,1人將熟土填入穴內50%,輕提苗使根系與土壤密接,注意應用“三埋二踏一提苗”技術措施,確保提高苗的成活率。為防止根穴周圍雨水漏掉,坑中心近根處勿踏得過實,以利雨水下滲。然后再填上土,根莖稍高于地面。栽好后,中等大小的成品苗可定桿50cm,用全封閉的虛濕土埋成圓堆,等第二年春季自行發芽出土。4月25日至5月25日將土堆扒去1/2,5月底降水前筑成樹盤。杏苗粗大,可不定桿,用土埋成長土堆,春季扒開土堆,將苗扶正。定桿60~70cm,若是當年實生苗只留根樁,并用濕土堆成30cm厚的虛土堆,于春季萌芽時,把土堆稍扒薄,讓苗桿稍露,會長出3~5個萌蘗芽,留兩個健壯、直立的枝條作嫁接砧木。6月份全部扒掉土堆,并在苗高50cm時摘心抹芽。7月中旬可追施化肥50g,追后或下旬用嵌芽嫁接。這樣做,既可以保墑抗旱,又可以防早春霜凍和冬季風干凍害。
4 幼苗抗旱管護
4.1 以肥水法 深施肥,促進根系縱橫深度發展,增強根系對水份的吸收和利用功能,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增施磷鉀肥促使樹干及根系發育。6月中旬,雨前每株追施50~100g碳銨或尿素,促枝桿發育健壯,提高抗旱力。8月下旬至10月,環狀追施10kg羊糞,用于抗旱防寒(2)。
4.2 覆蓋保水法,保證幼苗成活率 (1)地膜覆蓋法:栽后及時灌水、定干、樹盤覆蓋地膜(1m見方)、樹干套袋,以確保仁用杏樹的成活。(2)生物覆蓋法:栽后及時灌水、定干,樹盤也可覆蓋作物秸稈、雜草等生物材料,可進行樹盤覆蓋,覆蓋厚度20cm左右,可防止旱地仁用杏園的地表水分蒸發,利于土壤水分的蓄積、保持,促進幼樹生長、成活。
5 仁用杏的病蟲害防治
(1)防治杏仁蜂:首先要清除樹上干縮的僵果和地下落果,集中燒毀,消滅蟲源。在杏花剛落時,立刻噴90%敵敵畏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2)防治小水蠹:杏園要及時清除被害死樹和枯枝,并燒毀,減少蟲源。5月底至6月初、7月底至8月上旬,在杏園堆放些枯枝,引誘成蟲在其上產卵,然后燒毀。
(3)紅頸天牛防治:將主干和大枝涂白,在枝杈處要特別加厚;或用50%甲胺磷乳油300倍液涂干或向蟲蛀道口內塞50倍三硫磷棉球、或磷化鋁顆粒劑,然后用泥團堵住;在6~7月成蟲出現期,可用糖酒醋1∶0.5∶1.5的混合液誘集成蟲,捕殺[3]。
(4)細菌性穿孔病防治:清除病枝、葉、果等病源;不與桃、李等核果類混栽;春季發芽前噴5°石流合劑;落花后10d噴施65%代森鋅300~500倍液,或噴硫酸鋅石灰液(硫酸鋅0.5kg、生石灰2kg、水120kg),每10d左右噴1次,連噴3次。
(5)流膠病由蟲害或人為的傷口引發,要防止樹體受傷;枝干涂白,預防凍害和日灼傷;春季利于除病,涂抹5°石硫合劑或40%福美砷50倍液殺菌,然后涂抹傷口保護劑[4]。
參考文獻
[1]李寶旗.寧夏南部山區仁用杏栽培調查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09:1-2.
[2]丁改秀.影響仁用杏高產穩產的關鍵因素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172-185.
[3]王保明.仁用杏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177-18.
[4]周彬.仁用杏[M].西安: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10.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