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
摘 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 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生活的,語文學習的形式也必須是生活的。我們要組織學生深入生活中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去體驗和感悟生活。
關鍵詞:生活;語文;課堂;回歸;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 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生活的,語文學習的形式也必須是生活的。我們要組織學生深入生活中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去體驗和感悟生活。
我在教學中進行了生活化教學的一些嘗試,下面就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觀察自然,把自然融入課堂
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萬千姿態、絢麗色彩及富有音樂感的聲響,又成為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課本。我們應該順乎自然,利用兒童學習語言的經驗,讓兒童回歸大自然,投入周圍世界寬闊而豐富的懷抱中去。的確,大自然是最豐富、最生動的教材,大自然課堂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感。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正好我們學校操場西邊就有完整的一面墻長滿爬山虎。于是我就讓孩子們帶上語文書和筆,直接將課堂搬到了操場。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著重抓住以下環節:一是讓孩子們實地觀察爬山虎的莖、葉、腳,讓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看到的樣子,由同學互相記錄,然后到課文中去找到相應的句子,和作者比一比誰說得好。二是讓孩子們到文章中去讀讀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后到實際的爬山虎身上去尋找答案。三是將現實中觀察到的、文中沒有描寫到的關于爬山虎的一些細節,在課文后面進行補充描述或續寫。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同學們始終充滿興趣。同學們在大自然中自學了本課后,我又組織大家開展以觀察到的爬山虎為內容的競賽。孩子們因為有了先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鋪墊,充滿自信、對答如流。他們在自然情境中學會了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合作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境,體驗課文內容
善于把握和利用生活中資源,能把抽象的語言表達得更形象。在課堂中創設再現教材內容、激發學生自己去琢磨、嘗試、發現的相關情境,能有效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如在教學《搭石》一文,我事先了解到城里的絕大部分孩子因為沒見過搭石,更沒走過搭石,缺乏搭石方面的感性認識。于是,我在課前找來十多塊舊磚塊。當學生學到“什么是搭石”時,我就讓他們學著文中的描述親自來“搭一搭”。第一次搭的學生只能將大概的意思用一排磚塊表達出來,但未能把握“二尺左右間隔”的含義,距離搭得很密。此時,我就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里的“搭石”和文中的“搭石”在方法上有什么區別?反應快的學生馬上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同學搭的搭石沒有按“二尺左右間隔”搭。我就因勢利導,“那么,就像這位同學搭的密密麻麻多搭些石頭在這兒可以嗎?”同時又請學生上來擺設并試著跨一跨、走一走,學生馬上得出結論“不可以”,學生在嘗試過程中認識到:“二尺左右的間隔”是根據生活經驗得出的合理間距,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既方便人們一步一步邁步子,又不會阻礙水流的通過,搭石也才會更堅固。至此,關于“搭石”是什么、怎么搭的等問題,學生已也然于心。
搭石完成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中俗語“緊走搭石慢過橋”的內涵,我再次安排幾名學生分組上來走一走,邊走邊體會“走得快容易保持平衡”、“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停住,后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里”、“動作協調有序,還有踏踏的聲音”等等。課文內容的描寫都來自真實的生活,在課堂中讓學生體驗現實,就是要以生活為情境,回歸生活,用形式多樣的生活材料為課堂增添樂趣,化呆板為生動。“情境”強化了學生的感受,使他們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在如臨其境之中不斷產生共鳴。
三、表演生活故事,訓練說話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表演是兒童的天性,而表演他們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歸生活的真實,就更加樂此不疲了。“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利用學生愛表演的天性,讓學生在興趣這一前提下進行說話訓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口語交際《學會做客》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經歷,再讓學生互相表演,互相補充。做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來非常活躍,使用的語言也特別豐富,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愉快的氛圍中得到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也變得更加生動。
四、展示學生特長,促進個性發展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個性的張揚。教學方法多樣化、個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都能學有所長,感受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釋放,這是對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的要求。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個體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如有的孩子喜歡用表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用語言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鐘情于用畫畫來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還有的喜歡用歌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一個個體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機會,如布置一些個性化的作業。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秋天的雨》一課時,可以布置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秋天的喜愛。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有的用畫畫來描繪美麗的秋天,有的用歌聲來贊美美麗的秋天,有的用表演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美麗秋天的愛,有的用手中的照相機拍下美麗的秋景,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同學們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個性得以充分發揮。
實踐表明,語文教學一旦走向生活,與生活聯系起來,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課堂就一定會充滿活力,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展,教學質量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