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探訪“大師的大師”葉企孫北京舊居
閑來無事翻看微博,突然一張看起來老舊的照片映入眼簾,愣了一會兒,確定不認識這個人,只是覺得很少見到這樣恬靜沉毅的臉,真好看??赐甑紫碌慕榻B才知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
李政道大二的時候,是他破格選送去美國,當時李政道才19歲,穿著短褲去辦護照,辦公的人員都不相信:“怎么會是個兒童?”李政道后來說:“他決定了我的命運?!?/p>
華羅庚是初中生,是他讓華羅庚在清華算學系任職,又送去英國深造,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p>
那是戰亂烽火時代,但后來的重要科學發展所依仗的這些人,是他在那時滿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一百多年前,即1911年的2月,一個名叫葉鴻眷的年輕人考取了北京清華學堂,成為“游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之后走進清華園的第一批學生。這個13歲的少年,就是日后桃李滿天下的葉企孫。
葉企孫生于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其父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學及應用,并具革新思想,葉企孫深受影響: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葉企孫這個名字對于一般人而言并非耳熟能詳,但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建國后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正是這一個個俯仰天地的大師,成就了清華的黃金一代,也為這所大學奠定了名揚國際的聲譽與堅實的學術根基。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1920年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實驗物理大師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第一個研究課題,是用X射線短波極限法精確測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實驗結果,很快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當時最精確的H值。這一數值被沿用達16年之久。這一年他23歲。
舉賢納士
培育出黃金一代
葉企孫學成歸國之時,恰逢清華學校在1925年創立大學部。在清華教務長梅貽琦的力薦之下,27歲的葉企孫到清華出任物理科副教授,擔當起了籌建物理系的重任。
如果說梅貽琦在清華鞏固了學術自由、民主管理、尊奉大師的治校之道,那么,葉企孫就是這一理念的堅定信徒與執行者。他一手創建了清華的物理學系,同時也是清華大學理學院各系發展的奠基人。
27歲的葉企孫回國并在清華執教,很清楚自己要面對的是什么。他的學生馮秉銓回憶:“第一屆學物理的有四個人,第二屆只有兩個人,第三屆只有一個人。從一年級到二年級,到三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的,所有的課都是他一個人開,不是他想一個人單槍匹馬,是他想請人家來,人家不來,也請不到。”
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易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29年7月6日,葉企孫被教授會、評議會推薦任命為清華大學理學院首任院長兼物理系主任。那一年,他31歲。但作為清華物理系主任,對于葉企孫來說其實是一種犧牲,相當于要放棄自己的專業研究來做行政的工作,盡管如此,他把聘任第一流學者到清華任教列為頭等大事,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高瞻遠矚地設置學科規劃,培育人才。
從1926年到1937年,葉企孫先后為物理系和理學院聘來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一批學者。當時吳有訓還只不過是剛到校的普通教師,資歷年紀都不如他,他把吳有訓的工資定得比自己還高,1934年,他引薦吳有訓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職。四年后,他力主吳有訓接替自己理學院院長一職,那時他正當盛年。
馮秉銓畢業的時候,葉企孫對他們說:“我教書不好,對不住你們??墒怯幸稽c對得住你們的就是,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p>
他不光要栽種,他還要育土。清華理學院就是葉企孫在1929年組建的,其中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6系。他說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學文化最盛行、科學土壤最肥沃、科學氣氛最濃厚之地。中國科學研究停滯數千年,第一次有了這滾熱得燙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學致用人才外,尚謀樹立一研究科學之中心,以求中國之學術獨立?!?/p>
他不求收獲,只問耕耘,他重視教學質量,執教之嚴也是出名的。葉企孫發現班上有個學生總是低頭看書,不聽他講課,可到了提問環節,該學生又總是對答如流。于是,葉企孫開始留意這個表現異常的學生。終于有一天,師生間有了以下這段對話:
“你能看懂這本教材嗎?”
“能,快看完了。”李政道緊張地說。
“既然都能看懂這本書,還來聽我的課不是浪費時間嗎?”
李政道不敢回答。
看著低頭不語的李政道,葉企孫笑著說:“以后再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準你免課。但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缺課?!?/p>
在之后的一次電磁學考試中,李政道信心十足交卷后,原以為至少得95分以上,卻只得了83分。葉企孫告訴李政道,“你的理論成績幾乎得了滿分,但實驗成績拖了總分的后腿。如果實驗不行,理論分數永遠不可能得滿分?!?/p>
1946年春節過后,政府選派數理化三方面的優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葉企孫于是推薦了李政道。那時,正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李政道只有19歲。破格推薦如此年少之人赴美,一時引起各方爭議,成為頭條新聞。但事實證明,葉企孫的慧眼成就了一個物理學的大師。僅僅11年之后,李政道和師兄楊振寧一道在美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20世紀30年代,葉企孫曾負責清華招考留美公費生事務。九一八事變后,國家需要培養航空人才,葉企孫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費留學生的機遇,在1933年第一屆招考學生名額中特設飛機制造專業,招3名學生——錢學森考上飛機制造專業,后成為火箭技術和空氣動力學世界一流專家;沈元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人;趙九章成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
清華北院7號 舊跡不在香如故
1925年,葉企孫受聘主持創建物理學系之時就遷入了清華北院7號,一住27年,直至1952年調入北大。
北院幽深,不僅在于其時代久遠與柏竹清幽的環境,更負載著清華百年歷史。北院住宅區,位于清華圖書館以北,是清華創建前首批開工建造的高標準教員住宅。清華最初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美觀的北院住宅主要供美籍教員居住,隨著清華改辦大學北院轉為一批著名學者的居所,梁啟超、葉企孫等30余位教授相繼成為這里的主人。
據葉企孫的侄子葉銘漢回憶,北院7號坐北向南,共四室一廳。南向中間是客廳;東邊的書房與臥室相連。西邊兩間分別朝南和朝北,各約15平米,房子的北面有廚房和工友住房。
葉企孫讓自家廚師將廚房辦成了小食堂,留學回國的年輕教師常來進餐,借此交流思想、議論校政,“教授治校”的思想漸顯端倪。逐步形成了一個“少壯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這批青年教授以葉企孫為中心,成為推進清華實現校政民主、教育獨立與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而當時的“元老派”則在清華工字廳用餐。
抗戰勝利清華復校后,北院7號西邊兩間實際成為學校的臨時客房。1947年,錢學森回國探親在此居住十多天;1948年,錢三強回國任教清華時近兩個學期住在這里。
如今北院建筑多已不存,只有北院16號朱自清舊居孑立于校河河畔,遺址成為一片芳草地。那起伏的草坪、綠蔭下的長廊和如故的花香,續寫著北院的幽深。
平生行以在懷 淡然處世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葉企孫搬出清華北院17號,入住北京大學未明湖畔的鏡春院。葉銘漢說:“他住在北大未名湖旁的一個很大的老四合院里,這里有4家人住,他有三間房——客廳、臥室和工友的房間,他一直住到1967年被逮捕?!?/p>
如今的北大鏡春園,有很少一部分建筑是以前的了,很多都是后來新建的,與以前的鏡春園也很大差別,只是保留了傳統四合院的風格而已。
晚年的葉企孫因為遭受文革的迫害,疾病纏身,兩腳腫脹、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只好日夜坐在一張舊藤椅上,讀點古典詩詞或歷史書打發時光。
盡管遭受了如此多的磨難,葉企孫也沒有向任何人表示過他一生很悲慘,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歷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他對自己的遭遇淡然處之。
1977年在他生命的盡頭,他的學生,物理學家錢臨照去看他時,他取出《宋書》來,翻到范曄寫的《獄中與甥侄書》中的一段:“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已在懷,猶應可尋,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p>
時光如梭,學子們你來我往,一批又一批,老師們換了一茬又一茬,人走了,學校還在,只有這些建筑和校園里的一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再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