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安
摘 要:剖析了建寧縣溪源鄉竹林產業狀況,針對目前毛竹產業存在的立竹量偏低,竹齡結構不合理,病蟲害防治體系不健全,存在病蟲害隱患等問題,提出毛竹產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毛竹林;產業現狀;發展對策;建寧縣
中圖分類號 S79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43-02
毛竹能迅速成材、自然擴鞭,再生能力強, 具有生長快、用途廣,經濟效益高和良好的生態功能。是建寧縣溪源鄉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溪源鄉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 溪源鄉自然概況
溪源鄉位于建寧縣東北部,東鄰福建泰寧縣,北靠江西省的黎川縣,西接建寧縣的黃坊鄉,南與泰寧縣交界,轄9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4 972hm2,林業用地面積13 342hm2,其中毛竹林面積5 478hm2。該鄉地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地貌以丘陵山區為主,境內山地起伏,山巒重疊,立體小氣候復雜多樣,土壤有紅壤、黃壤,自然生態體系保持完好,森林覆蓋率84%。
2 毛竹產業現狀
2.1 毛竹產業使林業增產、竹農增收 溪源鄉是建寧縣毛竹主要鄉鎮之一,1998年11月被評為三明市十佳毛竹鄉鎮之一。全鄉毛竹年均采伐量達50多萬株,筍竹產業開發從制造竹筷、香芯、竹竄、竹涼席到生產竹地板半成品至成品等規格較高的產品,年生產需要毛竹400余萬株。從2001年以來, 溪源鄉通過以獎促發、科學種植等手段,建立了溪源鄉高產毛竹示范園片區,示范戶60戶,示范基地面積達到234hm2,開發筍竹兩用林3 287hm2。據統計,從實行高效經營的2002年到2012年底,全鄉竹林面積從3 835hm2提高到5 478hm2;立竹量從1350株/hm2增加到2 250株/hm2,年商品竹采伐量從50萬株提高到130萬株,筍收入從320元/hm2提高到620元/hm2,農民年人均筍竹單項收入從1 050元提高到3 490元。然后,溪源鄉顯現出一大批毛竹示范片、示范戶,竹農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2.2 毛竹深加工產業促進竹產業快速發展 1998年前,溪源鄉的毛竹以原竹外銷為主,為了綜合利用毛竹及其筍制品,做強做大毛竹產業,溪源鄉引進外來先進技術、資金,建造毛竹加工龍頭示范企業,努力探尋毛竹產業“農戶+企業”的發展模式,不斷改進交通條件,優化服務水平,制定科學措施,構筑優良平臺,促進毛竹產業健康發展。目前,全鄉有市級重點毛竹龍頭企業2家,成品半成品加工企業18家,個體加工企業380家,年粗加工毛竹350萬根。主要生產竹地板條、竹條、竹筷、竹涼席、竹香芯、竹家具用品、建筑腳手架、工藝品等。2009年以來,規模企業共投入技改資金8 000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 800多萬元,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據調查統計,以1根眉徑為32.4cm的毛竹為例,家庭加工工資為4.71元,全鄉農戶僅加工工資一項就達1 531萬元,人均年收入2 185元。到2010年,全鄉實現竹加工業總產值1.8億元,年加工毛竹420萬株。毛竹加工業的發展,拉動了原竹價格的攀升,1根眉徑32.4cm的毛竹,從2002年的9元提高到現在的23元,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經營竹林的積極性,實現了毛竹產業由政府引進被動發展到農戶主動謀求積極發展的局面。
2.3 毛竹產業實現3大效益的統一 毛竹產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竹農的經濟收入,同時也提升了生態建設,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溪源鄉結合生態林工程建設,在公路周圍的造林中,增加了竹林的比例,對原有毛竹園也進行了低產改造并加強了管理,提高了竹林產量和森林覆蓋率,有效地改善了森林景觀,保護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3大效益的統一。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打造福建閩江源生態第一縣“建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 毛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縱向比較,溪源鄉毛竹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以福建省的先進縣(市、區)水平相比,溪源鄉毛竹發展水平還有相當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毛竹立竹量偏低,大小年明顯,結構不合理 據2012年森林資源消長變化調查數據分析,溪源鄉毛竹立竹量為2 400株/hm2,與高效竹林立竹量2 700株/hm2以上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同時,溪源鄉竹林年齡結構還不很合理,部分地方竹齡老化現象嚴重,勢必對竹加工企業產品質量和竹林單位面積產量產生重大影響。
3.2 毛竹山收入結構不合理,單位面積效益尚待提高 目前,溪源鄉竹山經營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筍用林所占比例不高,筍用竹林培養缺少有效示范典型。農戶竹山分散,沒有大規模成片,加上經營方式粗糙,竹林投入不夠,單位面積產量低。經營水平較好的示范戶年收入可達到9 650元/hm2,而全鄉平均年產值僅4 198元/hm2左右,差距相當明顯。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竹農經營方向仍以砍竹為主,春筍,冬筍基本沒有收入。從溪源鄉竹林產出收入看,原竹收入占竹山收入的81%,春筍收入(含筍干)占15%,冬筍收入僅占4%。比例分別為81∶15∶4。
3.3 森林病蟲害急劇上升,防治體系不健全 在調查中,竹農普遍反映,近年來毛竹病蟲害顯著增加,尤其是竹象甲的危害特別嚴重。林業局森防站監測顯示,溪源鄉毛竹病蟲害面積、種類都有急劇上升勢頭,除剛竹毒蛾、竹筍象、竹蝗、竹廣肩小蜂外,近年來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毛竹害蟲,對建寧縣竹林造成新的危害。當前,由于森林病蟲害測報經費明顯不足,竹林病蟲害防治體系不健全、檢測隊伍和防治效能建設嚴重落后。
4 毛竹產業發展對策
4.1 轉變觀念,走集約化經營道路 應充分認識竹產業在現階段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鄉一級人民政府要對竹林面積相對集中且面積大的村作為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主產業予以規劃、開發。鼓勵竹林整片開發墾復,提升竹林總量。毛竹產業的發展必須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促使由傳統竹業向現代竹業轉變,由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單一筍竹粗放利用向高科技筍竹加工經營發展方向轉變。要制定合適的補助政策,增加毛竹產業扶持政策的年限;要扶助毛竹產區通路建設,對于成片毛竹林區,要支援其林道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并增加資金援助,有效提高毛竹的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4.2 依靠科技,創建毛竹產業商品品牌 在毛竹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是要有創新意識,要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等大學院校的科研合作,引進拔尖專業技術人材,針對竹林培育、筍竹產品加工中遇到的難題,加大資金投入、科技攻關,加大研發力度,努力研發和推廣新產品,做強做大企業。二是依托毛竹示范園區,強化毛竹社會化技術推廣服務建設,建立毛竹產業專業技術隊伍,增強對竹農的技術指導。三是采取開展科技講座、實地試驗指導、發放專題材料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竹農科技育竹的才能和水平。四是積極推廣筍、竹兩用林建設經驗,創建竹林綠色食品品牌,提高毛竹產業產出效益。
4.3 強化森林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
4.3.1 加強疫情監測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時、準確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保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確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治。
4.3.2 嚴格檢疫管理,嚴防危險性病蟲傳入 根據“預防為主、科學防控、綜合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結合溪源鄉實際情況嚴防危險病蟲傳入。一是要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的宣傳,增強竹農對檢疫工作的認識。二是要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三是要加強源頭管理。對毛竹及其產品的集貿市場、倉儲、加工等銷售單位的管理。
4.3.3 建立森林病蟲害應急反應機制 積極組建農民病蟲害預測預報隊伍,分片區建立毛竹病蟲害防治專業隊伍,政府配備防治器械。實行聯防聯治政策,做到少發生、早發現、早防治,全面提高應對毛竹病蟲害突發事件的能力,把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連華萍,陳金明,廖國華,等.福建省三明市竹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現狀及產品發展對策[J].世界竹藤通訊,2010(5):31-3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