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艷紅 常立儒
摘 要:通過對遼寧省建平縣礦區植被恢復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出建平縣礦區植被恢復工作的經驗與技術措施,方案合理可行,措施科學得當。針對存在認識不足和管理不力等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建平縣;礦區;植被恢復狀況;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 S68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44-02
實施礦山環境恢復綜合治理工程,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是發展礦區經濟的前提和首要任務。礦區植被恢復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如何搞好礦區植被恢復,事關礦區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的生活安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遼寧省建平縣礦區植被恢復狀況的調查和分析,總結出本地區開展植被恢復工作的經驗和不足,提出較合理的建議,為該地區植被恢復工作提供較科學的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建平縣位于遼寧省西部,隸屬于朝陽市,西部及北部與內蒙古赤峰市相鄰,東部、南部分別與朝陽縣、喀左縣和凌源市接壤。境內山多地少,溝壑縱橫,土壤脊薄,植被多為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營造的人工油松林和80年代營造的人工沙棘林,溝灘及溝壑內有少量楊樹林等。全縣礦產資源豐富,礦點多,分布廣,尤以鐵礦和膨潤土礦居多。20世紀末以來,毀林開礦現象嚴重,全縣開采面積達7萬多hm2,其中90%以上為林地或林業用地,尤以鐵礦開采對植被破壞最為嚴重。建平縣鐵礦多以露天開采為主,不可避免地要大量破壞植被,剝離山體,大量排放廢碴,選廠加工后,尾礦占地面積大,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2007至2009年,全縣開展了大規模礦山植被恢復工作,重點對選廠、尾礦庫護坡、閉坑尾礦區、礦山毛堆、礦坑和干選點進行了重新綠化。
2 研究方法
采取資料查閱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辦法。首先,收集礦山植被恢復實施方案,礦山整地造林標準及辦法,并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恢復地塊10塊,進行實地查驗,了解方案的可行性及辦法和標準的落實情況;其次,收集2007-2009年分年度植被恢復規劃表、分年度任務完成情況統計表、年度植被恢復造林驗收統計表。通過統計當年植被恢復造林保存率,并按驗收結果對2009年植被恢復情況進行調查,通過抽取10%造林驗收達到驗收標準的地塊,詳細調查造林地塊的立地條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造林樹種、管護措施等,總結其中的經驗;同樣,對未通過造林驗收(當年已實施植被恢復,但未達到保存率)的地塊進行調查,總結分析其中的原因。
3 結果與分析
3.1 植被恢復完成情況 根據2007-2009年度植被恢復規劃任務表,2007-2009年度規劃任務分別為112hm2、162hm2和264hm2,根據2007-2009年度植被恢復任務完成情況統計表,2007-2009年完成植被恢復任務分別為40hm2,88hm2和200hm2,完成率分別為35.5%、54.3%和75.8%。根據建平縣各年度植被恢復工作總結和現場調查研究表明,未完成任務的主要原因有3點:一是因規劃不合理未能開展恢復;二是因生產需要規劃地塊未能實施;三是企業認識不足未予執行。其中2007年因企業認識不足未能開展恢復的占70%以上,2009年因規劃不合理未能實施的占60%以上,2007-2009年度因生產需要未能對實施地塊進行恢復的均占20%以上。2007-2009累計規劃任務538hm2,累計完成328hm2,完成率為61.1%。
3.2 植被恢復保存情況 根據2007-2009年度植被恢復任務完成情況統計表,2007-2009年度分別完成40hm2、88hm2和200hm2,根據2007-2009年度植被恢復驗收情況統計表,達到驗收標準的(成活率、保存率均達85%以上),分別為18hm2、46hm2和145hm2,保存率分別為45.9%、52.1%和72.6%。以2009年驗收結果為依據,對未能通過驗收的地塊,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10塊標準地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僅其中一塊為因樹種選擇不當,未能栽植成活,歸結為林業技術措施不當未能達到驗收標準,占10%;其中6塊標地因礦山生產,造成二次損毀,歸結為生產因素造成,占60%,另3塊標地因造林后管理措施粗放或棄管,成活率未達到標準,歸結為管理不當,占30%。2007-2009年累計完成328hm2,其中驗收面積累計209hm2,保存率為63.9%。
3.3 植被恢復技術措施
3.3.1 恢復對象 根據《建平縣礦業植被恢復實施方案》和《礦業植被恢復》,植被恢復的對象為尾礦庫、礦山毛堆、礦坑和干選點等。調查研究表明尾礦庫及礦山毛堆作為恢復對象,較易實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較高,特別是閉坑尾礦庫,受生產因素影響小,是最理想的恢復對象。礦山毛堆和尾礦庫護坡,容易遭受二次損毀,風險較高,礦坑和干選點因立地條件差,造林成活率較低。
3.3.2 整地方式 尾礦庫和礦山毛堆的整地方式主要包括削坡,使坡度小于45°,并進行環坡水平臺整地,使平臺內低外高,確保雨后不滑坡是其關鍵環節和技術措施。礦坑和干選點整地主要是將礦坑填平,無土層的需客土,因成本較高,除特殊地塊外,較難操作和難以接受。調查顯示,達到并通過驗收標準的地塊60%以上為尾礦庫,30%為礦山毛堆,表明建平縣礦業植被恢復的整地方式較好,適合特殊條件下的造林。
3.3.3 樹種選擇和栽植密度 建平縣礦業植被恢復選擇沙棘、檸條、火炬樹和楊樹4個樹種,其中沙棘和檸條用于尾礦庫護坡及礦山毛堆,火炬樹用于閉坑尾礦庫庫頂和填平客土的礦坑,楊樹用于尾礦庫護坡的最底層四周;沙棘和檸條的栽植密度為株行距為0.25m×1m,每hm22 668株,火炬樹株行距為1m×2m,每hm2333株,楊樹株行距2m×3m,每hm2111株。樹種選擇基本為耐干旱脊薄樹種,較適合礦區生長,栽植密度偏大,單從植被恢復的角度出發,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4 小結
遼寧省建平縣礦區植被恢復工作起步較晚,完成率和保存率相對較低,其中主要因素是對恢復工作認識不足及管理措施不力。從2007年至2009年數量逐年增加,質量逐年提高,表明情況有所好轉。建議提高環保認識,強化管理措施。礦區植被恢復樹種選擇得當,整地方式合理,礦業植被恢復標準先進,植被恢復實施方案可行,建議進一步總結工作經驗,用較先進的林業措施,保證植被恢復的順利進行。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