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衛
摘 要:隨著新課改在各大中小學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國的教育事業見到了一定的成效。班主任作為新課改的重要元素,要做好素質教育的先行者,為以后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新時代的召喚下,作為高校的班主任更要積極響應教學要求,及時更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負責班級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可以說班主任集多種任務于一身,所以班主任提高自身水平,從而加強班級管理尤為重要。本篇文章就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創新思路展開初步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創新;高校;班主任;工作思路
隨著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我國各大高校的人數也急劇增加,這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性。作為負責學生日常生活的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機會也就越多,可以說班主任是學生管理的骨干力量。管理是一門藝術,那么新時期的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如何讓這門藝術光彩奪目呢?
一、關于班主任職責探析
很多人認為高校班主任和輔導員是相同的,其實則不然。班主任和輔導員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首先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工作對象都是在校學生,這是相同點;不同點是班主任負責學生學習的專業,可以說是學生專業學習的引導者,同時班主任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規劃就業方向;而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工作。因此班主任是學生的管理者,也是學生的引導者,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具體的工作會根據不同的學期制定,大體上是圍繞班干部的選拔、專業課程引導、活動的開展和心理教育這四個方面進行的。具體的每個方面都要兼顧得恰到好處,才能有效發揮班主任的職責。
二、高校班主任具體的工作思路探析
上文講到班主任的具體工作可圍繞四個方面開展,接下來具體分析每項工作的具體思路。
首先關于班干部的選拔,作為班主任要了解班級的每個學生,充分掌握學生的基本狀況,比如學生的特長、能力,班主任還可以定期召開班級會議,對于為班級做出貢獻的同學和班干部提出表揚,對于沒有發揮帶頭作用的同學要注重多多溝通,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說挑選出優秀的、有能力的班級干部能為班主任分擔一些重要的班級管理工作,對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班主任可以定期進行工作總結,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指明前進的方向,同時也可以了解到班委會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適當給予解決辦法,這樣班主任和學生能夠共同進步,縮短和較好班級之間的差距,好的班級也會變得更好。
其次是關于班級的專業課程引導。高校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遠離家鄉父母,獨自求學,而且現在的獨生子女較多,自立能力較差,作為班主任,要積極引導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并為自己設定好發展方向。針對剛入校的低年級高校學生來說,班主任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對自身的專業有一個完整的把握,比如向學生展示教學計劃,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專業能力測試,從而讓學生自身明確大學四年所要達到的目標,并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詳細規劃。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班主任可以為他們介紹有關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方向,對于專業課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或者對本專業不感興趣的學生,班主任可引導他們多利用閑暇時間,發揮自己特長,充分利用大學寶貴的時間。
再次關于活動的開展。集體活動是學生樂于參與的,班主任可多鼓勵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從學校的組織的歌唱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到班級組織的班會等集體活動。大學生正處于朝氣蓬勃時期,每個人思想都非常活躍,班主任應該鼓勵他們多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豐富的學校集體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學會溝通、組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鍛煉。在校的集體活動不但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對于即將開始的社會生活,培養學生樹立對工作的責任感。
最后是關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班主任不但是學生的老師,更應該成為學生的益友,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很多學生心理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也有的學生由于依賴性較強,不習慣集體生活產生壓抑的心理,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作為班主任,要適時正確引導學生,打消學生的消極觀念,比如帶領學生聽心理健康的講座,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交流會,或者找個別學生談心等等,鼓勵學生正確看待壓力,掌握減壓的方法。
除了以上幾點,班主任還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和學生多交流,比如建立屬于自己班級的QQ群,供大家交流信息;對于學生感興趣的論壇,教師也可以關注,增加與學生的話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動向。
三、結束語
新時期的班主任工作要找準正確的方向,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更要符合現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不但要工作思路清晰,更要講究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用心去愛學生,只有對工作充滿真正的熱情才能取得成就!
參考文獻:
[1]劉斐.淺談民辦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路定位[J].學理論.2010(15).
[2]高潮.對新時期高校班主任角色的思考[J].河西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