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
孔子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具有非常重要又極其特殊的歷史地位,通過藝術形式再現這一歷史形象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此,對電影《孔子》等表現手法、表達的思想、運用的商業模式等各個層面各個角度進行評說,并出現見仁見智的看法是極為正常的。文章僅就《孔子》中故事的思想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孔子》用故事表達孔子的思想
一般來講,電影是用獨特的視聽語匯為觀眾講述一個或者一系列的戲劇性故事,傳遞某種思想或精神。故事是電影的基礎,是思想或精神的載體。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思想、仁者愛人的道德主張、對無道暴政的批判立場等,對儒家學派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他的這兩個身份恰恰是不好表現的,導演胡玫說:“思想家老想,教育家老說,都是電影最忌諱的,沒動作又說教,這是這個電影最大的難題,要克服這個,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展現電影戲劇性上。”
通過故事和電影語言表現和傳達孔子思想和精神,電影做了很大的努力。影片大致講述了孔子后半生從得到魯君重用仕途得意,再到遭受排擠仕途失意,而后周游列國歷經坎坷,最后回到魯國一心講學,傳播儒家思想的過程。正如學者們所言,《孔子》把《論語》的重要思想穿插進來,使孔子思想通過故事來展現,讓觀眾了解到許多中華文化的精髓。
二、《孔子》用故事表達思想中存在的問題
電影基本反映了歷史文獻的真實,截取了廢除活祭、齊魯會盟、力隳三都、等待祭肉、會見南子、陳蔡被困、痛失弟子、重返故里一系列故事,并把人們熟悉的論語中的段落語句融入到不同的故事場景中去,這無疑是可貴的探索。但就用故事表達思想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故事表達的思想概念化和標簽化
電影需要有屬于人物的合理又有新意的橋段,作為“孔圣人”,有很多雋永的、哲理的、智慧的、幽默的故事和事件,可作為電影的故事來源,經過藝術加工成為獨一無二的橋段。可是電影中大量運用名句做包裝有概念化標簽化之嫌。看過電影之后覺得似乎是所知道的孔子但又不是心中的圣人孔子。細細想來是因為人們了解的事情、典故講到了,卻不動人不精彩,如同隔靴搔癢,問題在于將故事電影化的工作做得不夠。故事電影化不是不以史實文獻為基礎,是說可以在大量的史實素材基礎上對故事進行電影化的加工,進行更精心的設計,在這方面《孔子》還有欠缺。
(二)故事在表達思想上有偏差
魯國國君重用孔子,孔子使其不廢一兵一卒收復魯國的失地,也因此成就了孔子在政治生涯里最為輝煌的時刻。孔子重“禮”講“禮”,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但電影中的“故事”有些偏離了孔子的思想。如“夾谷之會”一場戲,在《史記》中雖然記載了孔子的話:“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但孔子最終取得這場外交斗爭的勝利靠的是禮儀。而在電影中,孔子主要依靠的是軍事謀略而非禮儀,用空城計嚇唬住了齊景公,迫使齊景公在慌亂中退還了汶上三城。孔子有軍事思想和謀略,但也是以“禮”制勝,有“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若無禮,軍旅武功失其制”的說法,但電影中“武子臺之戰”充滿了血腥。這些背離了孔子的思想境界。
(三)故事表達思想缺少內在的“魂”
《孔子》無疑是要刻畫孔子這個人物,所有故事都要為塑造孔子這個人物服務,這些故事可以展現孔子的方方面面,但應有一個“魂”。但電影中每一個片段都在講述孔子一個單獨的不同側面:“夾谷會盟”說的是智,“高臺平叛”說的是忠,“子見南子”說的是禮……這一系列的“人物刻畫”幾乎全部停留在了“兒童寓言式”的淺顯表達。通過一個個片段,貼上了一個個標簽,而孔子真實、完整的形象卻越來越模糊。孔子周游列國過程的展示,可以用“悲”字形容,如臺詞所言似“喪家之犬”。
在電影之中反復的一個畫面是孔子行周禮的背影,每每看到此景便覺得孔子是寂寞的。正如南子說他的那樣,“世人可以理解夫子的痛苦,卻難以理解夫子痛苦之中的境界”。電影可能試圖通過一系列故事刻畫出晚年孔子擁有大智慧、大德行卻不被人理解,擁有大理想、大抱負而無以得施的悲壯氣概。但因為缺少“魂”只讓人感到“悲”,沒有震撼的張力。
當然,孔子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怎么看孔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用一步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準確把握和展現出孔子形象,本身就是一個極為艱難的工作,電影《孔子》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才 穎,孫小韻.基于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對立統一的視閾看《孔子》[J].當代文壇,2011(1).
[2]付 宇.故事、戲劇與電影語匯的糾結——評電影《孔子》的導演創作[J].電影批評,2010(2).
[3]李朝陽.論電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精神缺失[J].電影評界,2010(14).
[4]孫 冉.電影《孔子》能承受孔子之“重”嗎?[J].中國新聞周刊.2010(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