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晴
摘要:具有英語背景的漢語學習者學習穿著類動詞,易將“穿”與英語“wear”對應產生“穿戴”混淆的偏誤,如“穿帽子”。本文從字源角度探究以區分二者用法:穿+重要衣物(通過),戴+附屬飾物(加……上)。
關鍵詞:穿;戴;字源;偏誤分析
一、“穿”“戴”的使用規則
《說文·穴部》:“穿,通也。從牙在穴中?!薄稘h字源流字典》“穿”本義 ①“穿通”引申為②“從孔中通過”,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兩個義項③用繩線穿過物體把東西連貫起來④穿戴,例:
①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②穿針引線③把珠子穿在一起 ④腰系絲絳,腳穿麻履“戴”篆文從“異”,形如雙手將物放于頭上,本義①頂在頭上,特指②戴帽子,引申泛指③加物于上,引申又指④推崇,如:
①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②乘軒戴絻(冕)③戴紅花④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作穿著義,“穿”暗含從孔或洞中通過的動作,對象多為十分重要的、不穿不能出門的物品,如:穿衣服、穿褲子、穿皮鞋、穿襪子。“戴”則是以各種方式加于頭、臉、頸、胸、臂、手之上的裝飾之物。如:戴帽子、戴眼鏡、戴領帶、戴胸章、戴袖章、戴手套、戴戒指。
“脫”“摘”與“穿”“戴”意義相反,實例考察發現,上述用“穿”表示“使之上身”的衣物,若表示“使之離身”必須用“脫”不能用“摘”,如“脫(衣服、褲子、鞋、襪)”。用“戴”表示“使之上身”意義的物品,表相反意義都可以用“摘”,大部分也可用“脫”,更為正式和書面化:
摘帽子(脫帽致敬)、摘(脫)頭巾、摘(脫)領帶、摘(脫掉)眼鏡、摘(脫)圍巾、摘(脫)手套、摘(脫)口罩、摘(脫)戒指、摘(脫)耳環、摘掉(脫下)假發、摘(脫)袖章、摘(脫)下胸章、摘頭花詞義的引申以人們的認知為基礎,其引申義進一步塑造影響著其組詞搭配的能力。教學中,順著詞義發展的線索進行引導,有助于學生對詞義的理解、記憶及正確運用。
二、特例分析
有人會心生疑問,手套、戒指也需要“通過”,說戒指是飾品尚可理解,難道手套也是飾品?襪子是非穿不可的服飾嗎?
這就和中國的服飾文化有關了。考古發現過與今天相似的手套,如湖北江陵戰國中期墓葬中五指分開的皮手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帶絲繡無指手套。此外,文獻中并沒有關于手套的記載。受當時生產水平限制及勞作便利的考慮,士兵及農民用布纏住虎口來保護手部,古代衣袖通常很長,因而戴手套既不美觀又不實用,只是象征地位的裝飾品。現代手套是近代從西方傳入的,雖然后來發展成為實用的護具,其動詞搭配仍遵循了時人對手套的已有認知(飾品)而選用“戴手套”并沿用至今。襪子古稱“足衣”,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可追溯至夏商周時期。透過文獻材料,不同時期名稱、形制、對象不同,可見襪子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詞匯的搭配習慣,可以驗證服飾在歷史上的地位;反過來,服飾文化的歷史脈絡又可以解釋固定搭配的緣起??梢?,語言本身就是對文化的反應和承載,兩者互相印證。
三、漢語史中穿著類動詞的更迭
王力先生“每個詞的意義都有它的時代性”,與服飾搭配的穿著類動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黎曙光(1996)、王文紅(2011)的研究,我們試著梳理不同時期核心穿著動詞的演變。
先秦時期,既有專門表示穿著的“衣”(去聲),表示戴帽的“冠”,表示佩戴玉飾的“佩”,表示佩戴帶狀物的“帶”,表示衣物覆蓋于身上的“披”,又有通指穿著佩戴的“服”。此時“穿”表穿著的意義還沒有出現,“戴”作戴帽義也只是在先秦晚期少量出現。相對于先秦,魏晉時期“衣”“服”都脫離本身的名詞義,發展為成熟的動詞,“衣”后賓語多為普通衣物,“服”更強調人物身份,“被”仍指身上覆蓋被狀物,“帶”詞義擴大為隨身攜帶一切物品,“佩”取代“帶”為專指掛在束帶上的配飾?!按鳌遍_始專門指戴帽,但直到隋末,東漢后發展起來的“著”(兼表穿服戴飾)在使用上都超過“戴”,“穿”仍以表“通過、破洞”義為主。唐宋時期,隨著白話文和復音詞的發展,“衣”“服”“佩”的動詞義徹底消失,并以復音詞的形式(如著衣、衣服、珂佩)專指名詞,與此類似“冠”活用做動詞的現象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戴”完全取代了“冠”的地位。“著”“著”表穿著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詞,但已經出現了虛化的用法(如遇著)。唐宋后“穿”取代“著”表穿著義。至此,穿戴分工的動詞搭配格局形成,并沿用至今。
詞匯史中先后出現了16個穿著類動詞,有的雖一直未成主流,但并不妨礙人們在交際中特定語境下的運用。暫且不論民族間思維方式的差異,語言的社會性、時代性,詞匯尤為活躍的特點,試圖在兩種語言的常用詞之間形成穩定的對應關系是難之又難的,所以打消學生已學語言與目的語之間對等詞的觀念十分必要。
四、小結
近似混淆在詞匯偏誤中比例最大,單音節漢字是現代漢語詞匯的基礎,漢語的內在系統性,要求學生、教師充分重視對漢字音、形、義的全方位學習。教師有意識地避免詞匯對譯對學生造成的干擾,教材、詞典注釋在標示意義的基礎上說明用法;針對已形成的偏誤,可以利用字源義和文化背景進行解釋,逐步打消學習者已學語言與目的語間對等詞的錯誤觀念。
參考文獻:
[1]曹先擢.漢字形義分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3]黎曙光.“衣”“冠”活用辨[J].古漢語研究,1996(4).
[4]魯健驥.商務館學漢語詞典:雙色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蘇培成.現代漢語辨析字典:音序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6]王文紅.“穿著”類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D].暨南大學,2011.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