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比較“紅”在中法文中涵義的異同,來揭示這兩個國家歷史文化的異同。顏色的存在本身是客觀的,但是由于生活環境、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別,我們對顏色的認知卻不盡相同。
關鍵詞:顏色詞;文化;紅色
一、中國文化里的“紅”及其引申義
“紅”屬于最早出現的顏色詞之一。最早出現的表示紅色的詞有:朱,赤,紅等。在封建社會,紅色象征著成功與尊貴,在唐朝,官五品以上著“朱服”。成語“父紫兒朱”中的朱就是這個意思,另外,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紫色官服,故此成語指父子都做大官。紅的這種象征意義,也延續到了今天,如“某某領導身邊的大紅人”,這里的紅就包含成功,有影響力的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人總是把紅色與喜慶聯系在一起,每逢過節的時候,人們總愛用紅色來凸顯節日的氛圍。比如,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我們貼紅對聯,放紅鞭炮,掛紅燈籠,長輩們也會給晚輩包紅包……在中國的傳統婚禮上,更是處處可見紅色,最美的新娘總一身紅色,千嬌百媚,喜氣洋洋。因為紅色的這種象征意義,說到“紅事”那肯定就是指喜慶的事情。
另外,在“紅顏”,“紅妝”,中,紅有了另外一種含義:女人。大概是因為自古以來,紅色的美艷只有女人能很好地展現出來吧。
紅色是中國國旗的顏色,這就注定了“紅”在中文里的特殊地位。1918年,蘇維埃政權選擇了象征革命和被壓迫民眾的紅旗作為標志。受此影響,中國也賦予了紅色革命的象征意義:紅色政權,紅軍,紅色江山……
二、法國文化里的“紅”以及引申義
紅色在希臘和羅馬文化中有著輝煌的歷史。戰神(Le Dieu Mars)就穿著紅色的戰袍,古羅馬的百人隊長也穿著紅色的衣服。在羅馬帝國,從骨螺身上提取出來的紅色十分艷麗,這種顏色染出來的衣服是帝王和將軍的專屬。大約從十三世紀起,羅馬教皇開始穿紅色的衣服,表示時刻準備把自己的鮮血獻給基督。在西方文化中,紅色一般都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在中國,紅色雖然也象征權力,但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是黃色,是“龍袍”的顏色。
在法國,紅色也代表著節日,快樂。在十九世紀以前,法國的新娘也穿紅色衣服。選擇紅色的理由很簡單,紅色的染色工藝是當時最出色的。但如今,曾經象征著權力與戰爭的顏色變成了女性的顏色。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紅色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妓女衣服的顏色,這樣站在街邊,辨認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法國的紅白藍三色旗曾經差點被紅旗取代。1848年,由于國王路易-菲利普轉而歸順三色旗,三色旗遭遇了信譽危機,很多人建議把三色旗換為代表窮苦大眾的紅旗。最后,是阿爾封斯·德·拉馬丁挽救了三色旗,他說:“紅旗不過是象征恐怖的一面旗,它只不過在戰神廣場繞了一圈,然而三色旗已經以我們祖國的名義,帶著我們祖國的自由和光榮史,走遍了全世界!”
三、中法文中帶“紅”詞組以及短語的比較
中國人普遍偏愛紅色,認為紅色可以帶來好運氣。在本命年的時候,很多人會穿“紅內衣”,系“紅腰帶”以求交“紅運”。
中國人形容日子過得不錯會用“紅紅火火”,法國人則不會這么用。“開門紅”也是中文的特有用法,表示“一開始就取得不錯的成果”。
中文里,包含“紅”的詞語一般都有積極的意義。在“紅利”,“分紅”這兩個詞語中,“紅”表示福利。“走紅”和“紅人”中的“紅”象征成功和影響力。但是,詞語“眼紅”中,紅帶有妒忌之意。
我們經常使用包含“紅”的詞語還有:“紅光滿面”,“臉色紅潤”,這里的“紅”指的都是面色。法語中,也會用“紅”來形容臉色,但往往和氣惱有關,“voir rouge”(看見紅色)表示“氣得發狂”,“le rouge lui monte au visage”(紅色爬上了他的臉)表示“因發怒臉色變紅”。而在中文里,我們會說:“氣得臉通紅”,需要加個“氣得”才能把“紅”與“惱怒”聯系起來。
與中文不同,法語里很多帶紅的詞語表示的意義不是很積極。“Méchant comme un ane rouge”(壞的像頭紅色的驢)表示“非常兇惡,愛報復”;“Etre lanterne rouge”(是紅燈)表示“最后一名”;“être dans le rouge”(在紅色中)表示“處境危險”,還有一種含義“賬目出現赤字”。“Tirer à boulets rouges”(用紅炮彈射擊)表示“激烈攻擊某人,對某人敲詐勒索”。
另外,法國人經常用“紅”表示“紅酒”,“boire un coup de rouge(喝一杯紅)就表示“喝一杯紅酒”,另外“gros rouge”(粗糙的紅)表示“劣質葡萄酒”。
通過包含“紅”詞語的比較,我們很容易看出,中法文中的“紅”意義并不是對等的。雖然中法歷史上,紅色的地位都很高,但中文中,包含“紅”的詞語多含褒義,而法文中則不然。一種語言里顏色詞的引申義跟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關系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Michel Pastoureau et Dominique Simonnet, Couleurs, le grand livre Editions du Panama Paris, 2008.
[2]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 色彩 思維篇[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鴻洋編著.中國傳統色彩圖鑒[M].東方出版社, 2010.
(作者簡介:李曼(1990-),女,漢族,安徽宿州人,安徽新華學院外語教師,天津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法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