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創業本身是一種在做中學的高風險行為,不過,對于那些先天“體質不良”、市場進入時機不對、或者具有致命瑕疵的創業構想,如果創業者能事先以比較客觀的方式進行評估,那么,許多悲劇性的結局就不至于發生。
對于大多數中年人來說,創業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項生活體驗。但如果真的將創業付諸實踐,它就和生活綁定在一起,就不可能“創業是創業,生活是生活”了。
多數人在創業時會感到疲憊、迷茫,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但其實這種“正常現象”是可以避免的。商海奔涌的激流告訴我們,投資創業并不是僅以一筆錢、一片地、一間房、一群人便可大功告成,其中的艱辛與奧妙只有涉足其中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創業背后是艱辛,是風險,只有做好創業評估,才能遠離不必要的風險。
選行業,越熟越好
“入行”是創業的開始,行業的選擇是決定企業運營風險高低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說,創業者對行業的熟知程度與企業的運營風險成反比。所以說,在創業者選擇行業時,一定要對這一行業比較熟悉,而且越熟越好,不要光憑想象、沖勁、理念做事。
北京眾行國際教育執行總裁惠鵬在講述他的創業經歷時說,從他大學畢業到創業,其間十年一直在為別人打工——想要了解一條河的態勢,水流急不急,河水深不深,只有自己趟過之后才能知曉。不要貿然進入自己涉足不深的行業,在挑選行業時,先試著探探路,測測深淺再做決定。
在創業選擇階段,“跟風”是創業者通常的一種心態。這種創業選擇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投機性,因此其潛在的風險也就不言而喻。中國人做許多事情,向來喜歡一窩蜂趕流行,創業也不例外,但創業者卻對這種“跟風”的風險視而不見。熱門的加盟行業,往往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每個時期都有那個時期流行的行業,現在流行的行業,自然把以前流行的行業淘汰了,而下一個即將流行的行業,又會在未來把現在流行的行業淘汰,周而復始,不斷上演“老板輪流做”的戲碼,只是看行業存在的生命周期有多長罷了。
近年來,各類地方特色小吃十分流行,吸引了眾多創業族搶搭這股流行潮,甚至有人預言下一波即將引爆熱潮的是日式拉面店,因此,不少創業族又開始蠢蠢欲動。然而,驀然回首,那些流行一時的餐飲小店所剩寥寥,一些曾經引領風潮的加盟店老板,在短暫的風光之后,不是以閉店收場,就是面臨同業的無情競爭。
做計劃,切勿蠻干
在創業初期,一定要形成文字形式的計劃書。創業不能靠蠻干,創業者要注意運營過程中的各個細節。比如一份企業計劃書,既是開辦一個新公司的發展計劃,也是風險資本家評估一個新公司的主要依
據,如果創業者的企業計劃書(一般是經過某種修正之后)被認可,風險投資家就會向該創業者投資,這時,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的真正聯合就開始了。當資金有了保障,一個新的企業也就誕生了。
帕洛阿爾托的財產經營公司經理皮徹·約翰遜說,風險資本家的作用就像牧師,對創業家起到了一種心理按摩的作用。可見企業計劃書是企業成功運營的有力保障。在硅谷,有些公司的計劃書帶有傳奇色彩。例如,坦德姆公司在1974年制訂的企業計劃書中所做的銷售額預測,與該公司1982年實現的銷售額(2億多美元)驚人地接近。
在制訂創業計劃時,樂觀自信固然可以讓自己開心點兒,但盲目的樂觀自信往往是災難性的。關鍵是如何區分盲目的樂觀自信和真實的樂觀自信,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種,那么你就是盲目的。真實的樂觀自信是建立在對現實的準確把握基礎上的,是建立在自己可控因素之上的。
在美國硅谷有一家名叫Startup的公司,公司首席執行官(以下簡稱“CEO”)對未來充滿信心,在一次全體大會上他提出自己的BHAG(Big Hairy Audacious Goal——令人震驚的宏偉目標)計劃,成為在辦公用品采購網上最大的B2B企業。在幾乎花光了1700萬美元后,公司倒閉了。很顯然,這位CEO的樂觀和自信是非常盲目的。
搭班子,平衡為上
企業的創辦者不可能三頭六臂,更不可能萬事皆通,他可能是技術方面的天才,但對管理、財務和銷售可能是外行;他也可能是管理方面的專家,但對技術卻一竅不通。即便創業者是個罕見的通才,但在很多細節上也是分身乏術。因此,建立一個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合作班子,對降低企業創辦風險是十分必要的。
一個技術平衡、能力相當的創業團隊,應當包括有管理和技術經驗的經理、財務、銷售、工程以及軟件開發、產品設計等其他領域的專家。當電子游戲公司活影于1979年開張時,它的主要創業人是來自唱片工業的吉姆·利維。他很快招來另外四個創辦人合伙,他們是被阿塔里公司解雇的電子游戲設計師。活影公司得到了70萬美元的風險資本,制作出一種影像游藝機,風靡一時,在1981年,其銷售額迅速達到6000萬美元。利維說,如果他的班子里沒有那四個合伙創辦人,他很難得到后來確保了活影公司開張的風險資本。
“心”要素,全副武裝
做事“專注”對于成長型企業更加重要。你的競爭優勢往往并不體現在你擁有多少資源、掌握什么獨特的新技術,而在于你比別人多了一份執著、一份堅持、一份專注。在默默專注中,在富有遠見但又腳踏實地的創造中,很多時候,奇跡就這樣產生。
惠鵬在這一點上也頗有體會,他說:“我的公司只從事人力資源方面的業務,可以說是做到了專注,但專注并不意味著沒有創新,我們把人力資源具體到六大模塊,并分別進行教育培訓,這就是我們的創新。”
“將心比心”的心態在創業中也不可或缺。做企業就要“把人當人看”,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奇難無比,沒有人不把自己當人看的,也沒有人不把自己的親朋好友當人看的。可是對于你的客戶、員工,做到將心比心,太不容易了。
海底撈餐飲連鎖公司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他們發自內心地關心、愛護、照顧員工,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充分信任,充分授權,給每個員工依靠個人努力爭取工作升遷的空間和機會。員工們則以此為動力,亦做到將心比心,真心地服務顧客,甚至到了某種“變態”的地步。所以提升企業活力,降低企業運營風險,需要從企業頂層做起,做到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