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強

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shù)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境外滯留率平均達87%。這種狀況不免令人惋惜,一些人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由于國家相關的激勵政策尚不足以吸引、留住頂尖人才,只要加大獎勵力度就能“扭轉乾坤”。筆者認為,如若將這種“重獎之下必有人才”的思維模式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則很容易步入過度激勵的誤區(qū),將會為負能量泛濫大開方便之門。
公正比激勵更重要
第十二屆全球財富論壇召開前夕,鳳凰財經發(fā)起的“中國人財富觀大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65%的網友認為“財富有原罪,只有品德敗壞的人才可能巨富”。雖然這樣的結論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網友的仇富心理,但卻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常用的激勵機制是否出了問題。
毫無疑問,對于一個有意愿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有效的激勵可以產生多種能量,但未必就是正能量。比如一個人為了獲取財富,沒有一定的能量是不行的,但不能據(jù)此認定,所有個人的財富都是靠正能量獲取的。在上述調查中,也有少部分網友認為,“只有努力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才可能致富”。這看起來沒有錯,問題在于,“努力”和能量一樣,是一個中性詞。坑蒙拐騙的人也很努力,但對社會產生的卻是一種負能量。
實踐中,有些激勵措施雖然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卻沒能使正能量得到更好的發(fā)揮。這并不是說負能量更“強大”,而是由于沒有做好激勵機制的頂層設計,使負能量在激勵過程中有機可乘。天則經濟研究所曾披露,中海油2010年的人均薪酬約34萬元,是全國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10倍左右。這種財富的獲取雖然不是“品德敗壞”,但卻與其特有的壟斷地位不無關系。在與此相對應的非壟斷領域,即使在激勵中堅持正能量的導向,勤勞致富在概率上也很難與之匹敵。同理,在人才培養(yǎng)領域,假如不能創(chuàng)造和維護公正、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即使以更大的決心和誠意吸引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回國或為國服務,如果不敵壟斷優(yōu)勢,那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警惕負能量暗示
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認為激勵必然能夠得到正能量的管理者,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態(tài)度不夠端正。一方面,容易導致激勵方式“跑偏”,比如僅僅強調物質財富的刺激,一切向錢看。這樣的激勵雖然最省事,但也最不具有可持續(xù)性。另一方面,這種激勵中往往含有負能量的暗示,使得負能量屢屢作祟,勤勞致富反倒成了一種諷刺。所謂頂尖人才的流失,正是在這種不良風氣下劣幣驅除良幣的一個外在表現(xiàn)。
當然,管理者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用負能量進行激勵。即使力圖通過負能量走捷徑,也會用管理理論的熱點進行包裝。比如在明知有“潛規(guī)則”存在的情況下,實施“只要結果不管過程”的績效管理,這看起來是在鼓勵開拓,實際上是允許不擇手段的一種暗示。作為諳熟潛規(guī)則的下級,自然明白“不管過程”的潛臺詞就是不管怎樣出格的事都可以做——像權錢交易、商業(yè)賄賂等不正當競爭手段盡可以變著法使用,只要能達到業(yè)績指標就是功臣,完全可以“英雄不問出處”。這樣一來,老老實實做事的人難免吃虧,產生
沮喪、消沉等不良情緒。對頂尖人才實施的公開激勵更是如此。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終身創(chuàng)新,假如不敵倒騰一個樓盤的收獲,通過正當途徑獲得的激勵就會相形見絀,難免會成為招不來、留不住人才的一個因素。
有的激勵雖然沒有刻意進行負能量暗示,但是由于體制、條件等壁壘的存在,客觀上也形成了一種負能量。比如勞務派遣工、臨時工的同工不同酬、不能轉正,往往使得他們職務行為中的正能量慢慢流失——打人的城管是“臨時工”,罵人的警察是“臨時工”,開豪車套軍牌的司機是“臨時工”,暴力拆遷的受雇人員也是“臨時工”……這令公眾不勝感慨。“臨時工”的存在雖屬不得已,但允許存在就是默認,有編制的人員便樂此不疲。管理者雖然是在對直接對象進行正能量的激勵,但是對相關對象卻形成了一種負面的情緒傳遞。比如各種優(yōu)惠政策形成的差別待遇,會令相關主體感到壓抑。與發(fā)達國家在延攬人才方面較量,對“海龜”提供相對優(yōu)厚的待遇,對才能出眾的“土鱉”就是一種打壓,這種政策導向會加大更多的人才移民海外,給國內造成人才流失。
有意思的是,在激勵中含有負能量暗示的管理者,往往也會認為自己很努力,為兌現(xiàn)激勵也確實付出了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銀。然而,由于他們想獲得的是當期、局部的利益,即使他們的激勵中沒有“豪賭”本意,也有投機主義的傾向。其中對負能量的暗示,是在推卸為取得這種利益理應承擔的責任,屬于減負思維。譬如在打造公正的人才環(huán)境與加大對人才的激勵力度之間,前者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很難立竿見影;而采取諸如政策支持、經濟扶持,給待遇、給地位、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等優(yōu)惠舉措吸引人才,往往都有急功近利、本末倒置、顧此失彼的弊端。管理者刻意在后者下工夫,恰恰容易形成更大的含有負能量的暗示,這就是減負思維的上行下效,時間久了會導致信仰的缺失。
激勵、約束需并舉
以上分析并非證明激勵不重要,而是想提請管理者反求諸己,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采取各種激勵措施的同時,必須實施嚴格的約束,而不是試圖坐享其成。按照能量守恒規(guī)律,只有消滅“品德敗壞之人”攫取財富的負能量,正能量才能脫穎而出,頂尖人才才有施展拳腳的機會。而缺少約束的激勵難以消除逆選擇,難以留住希望發(fā)揮正能量的頂尖人才。即使沒有“播下龍種收獲跳蚤”,也有悖于推出激勵舉措的初衷。
在實踐中,激勵需要兌現(xiàn)承諾,即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就兌現(xiàn)一定的獎勵。問題往往容易出在對條件的認定上,如果在條件、資格的認定上馬馬虎虎,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識別資格、條件的真?zhèn)危碗y免會給造假的負能量提供“契機”。
管理者在推出激勵措施的同時,必須考慮怎樣“打假”。比如在高考中給持有“二級運動員”的考生加分,以支持體育事業(yè)、體現(xiàn)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價值導向。但是由于沒有預先設防,導致社會上“二級運動員”造假事件泛濫。只有在推出相應加分政策時,能夠預測到種種證書造假的可能并及時加以約束,才不至于讓考生產生新的不公平感。
就激勵的相關舉措而言,嚴格的約束是指必須在相關領域有疏有堵,以抵制負能量鉆激勵的空子。管理者推出和兌現(xiàn)的激勵舉措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在與此相關的問題上缺乏約束,其中的負能量就會同樣受到激勵,由此形成新的弊端。比如為鼓勵研究開發(fā)和生產新能源汽車,國家提供了技術準入和財政補貼等多項優(yōu)惠政策,有些企業(yè)和科研機構在地方政府GDP目標的驅動下,紛紛申請相應的科研項目,享受到財政補貼后卻又不好好搞研發(fā),淺嘗輒止。這樣不僅造成相關項目的重復和延誤,也使國家資源嚴重浪費,還挫傷了研發(fā)企業(yè)的積極性,其中的頂尖人才也會受到惡性競爭的傷害。
如果說激勵難免會魚龍混雜,那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如此而不愿意撥亂反正,只顧推出新的激勵舉措。這樣雖然可以將原來存在的問題掩蓋起來,但問題陳陳相因,將積重難返,同時還會養(yǎng)成下級與新的激勵舉措進行博弈的慣性,最終導致激勵失靈。如前所述,當管理者發(fā)現(xiàn)高考中 “二級運動員”造假成災時,即使當事學生獲得的加分利益難以追回,提供造假的部門和家長的責任如果得不到及時追究,就會給社會誠信留下“癌變”的隱患。這樣的例子很多,即使現(xiàn)在就激勵事項的追溯不能搞“運動”,但是痛定思痛,從現(xiàn)在開始,建立有利于追溯的激勵程序還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