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中年人創業,首先想到的并非是將生意做得多么大、多么輝煌,而是應該密切關注如何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創業的幾種死法
把自己“累死”。有一些創業者,由于選對了行業、產品、營銷模式,使得企業在某一階段的發展非常迅速。這時候,如果創業者頭腦發熱,很容易有迅速做大的沖動,從而急速擴大生意或企業的規模。雖然從短時間看,銷售業績迅猛增長,但由于整個創業團隊的能力還沒有在短時間達到駕馭一個更大系統的程度,企業的管理越來越混亂,創業者本身也無法控制企業混亂的局面,結果與企業一起活活“累死”。
窩窩團的情況就是如此。2010年10月,徐茂棟全資收購窩窩團,當月就開展了第一筆對外并購,此后的三個月更是一鼓作氣拿下了廈門閃團、廣西好樂團、吉林美美團等在內的20多個地方性團購網站。但是通過急速并購式擴張,新加入的數萬名員工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團隊中,導致團隊凝聚力嚴重不足。在2013年3月全國獨立團購網站交易額排名中,窩窩團甚至落后于后來者糯米團排在了第六位。曾引領團購行業發展的窩窩團,現在已慢慢淡化于人們的視野之外。
被自己“折騰死”。不管創業規模究竟有多大,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想得過于復雜,也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沉重的負擔。有一些創業者在企業發展到2-3年時會有擴張甚至上市的想法,于是開始不斷引入管理制度和管理工具,美其名曰“規范化管理”,但實際上卻是分散了管理層的精力。其實,創業初期的企業沒有必要將管理搞得那么復雜,只要能夠把隊伍穩定住,使大家有激情把產品和服務做好,讓客戶滿意就足矣。
被投資方“逼死”。相當一部分的創業型公司啟動資金都比較匱乏,急需引入風險投資。通常來說,投資方除了給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外,還能夠帶來管理、市場等方面的資源。但是,個別投資方可能會迫切索取投資回報,不斷給創業者和公司管理層施加業績指標上的壓力,結果導致公司管理層為了達成業績指標,要么冒進,要么造假,要么坑害客戶,最后死在瘋狂的路上。
“內訌而死”。合伙人之間利益的沖突很容易導致整個團隊不歡而散。當企業有一定的贏利后,個別合伙人想的不是如何加大投資、改善產品和服務,而是開始爭論誰的話語權更大,結果使核心成員分崩離析,元氣大傷。因此,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選擇持有共同價值觀和相同目標的人作為團隊中的成員非常重要。
2004年6月,李陽、楊濤、徐沛欣和郭濤合伙成立“紅孩子”母嬰類產品電商企業。2007年,這家電商的銷售收入已達4億元,并于2008年3月躍過盈虧平衡線,成為當年風頭最勁的電子商務公司。但在2008年,創始人之間開始出現矛盾,股權糾紛和內訌導致這家紅極一時的電商公司在2012年7月被爆虧損嚴重,幾大投資方被套牢。2012年9月25日,紅孩子以6600萬美金的價格被蘇寧收購。
中年創業為何失敗
導致創業失敗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創業者募集的團隊成員不能做到志同道合;其次,就是創業者沒有
搞清楚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到底是什么,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是什么,獨特價值點是什么;另外就是創業者缺乏創業精神——沒有把夢想付諸行動并變成現實的行動力,沒有勇于付出、不怕失敗的沖勁兒,沒有遇到挫折堅持不懈的韌性。
無法拒絕誘惑也是導致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會發現很多機會,比如在團購網站最為火爆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人犯了“紅眼病”,一頭扎進去,結果不但沒學會游泳,反倒嗆了不少水。因此,保持清醒也是創業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和初次創業的年輕人相比,中年人某些獨有的特征會令其更迅速地走向失敗。有的中年人做慣了管理者,習慣于在一個成熟的企業里按部就班地工作,這樣容易消磨激情和決斷力;有些中年人往往受事業和家庭責任的制約,缺少義無反顧、孤注一擲的精神;部分中年人的精力和體力不如年輕人,思維方面也不如年輕人活躍,往往會固守于經驗,這也常導致中年創業者在年輕人擅長的高科技產業處于劣勢。
個別類型的中年人甚至根本不適合創業。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有自我實現需求的人更適合創業。如果某個人把自我形象定位為“差不多就行,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的層面,就很難獲得成功。創業不是浪漫之旅,而是一個極其艱險的過程,每天都如臨深淵。商場如戰場,如果沒有在商場的刀光劍影中拼命的勇氣,沒有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夢想實現的激情,沒有應付理想之外世俗和瑣屑的經營事務的忍耐力,就不要貿然創業。
做得了高管,卻做不了老板
很多人到中年的企業高管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非常成熟的平臺上。在這個平臺上,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系統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如果把一個很成熟的企業比作一個宮殿,企業高管所做的就是按照宮殿所有者的要求做好守衛、打掃、維護、修繕等工作,使這座宮殿保持好的狀態和功能。創業并非如此,創業者要清楚為什么要建造這座宮殿,這座宮殿的選址、圖紙的設計、施工的方法,和如何計算建造費用并估算建造風險,以及什么時候能收回投資,投資回報率有多大。創立企業的各方面細節,創業者都要親歷親為,很多企業高管并沒有這樣的經歷。
經驗主義的副作用。中年的企業高管往往習慣了成熟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他們開始創業的時候,往往因為經驗的慣性,不分階段、時機、環境地將已有的管理經驗生硬地套在新公司上,很容易將新公司逼入絕境。
需要的能力不同。創業型企業需要的是一個集實干者、創新者、建設者三種角色為一體的創業者,這個人既要付出努力,也要承擔風險帶來的傷痛,同時還要進行學習,不斷地拓展新的客戶。一個成熟企業的高管,很大一部分是在已有的平臺上施展專業所長,卻沒有搭建平臺、承受失敗的能力。
心態的不同。絕大部分企業高管可以很好地完成上級吩咐的工作,只有很少的人能夠自動自發地做好分外工作,這種人實際上就擁有了做老板的心態。如果企業高管在為雇主服務的同時,能夠自覺養成一種“主人翁”的意識,他就比較適合創業,創業成功的概率也會高一些,因為在做企業高管的時候,他已經進行了“內部創業”,將自己當成了老板的合伙人了。
創業艱辛,堅守更是不易。很多中年創業者過于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斷力,認為自己的經歷已經能夠洞察市場并進行準確的預測,結果卻常常是“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咽”。但是中年創業者們也應明白:成功的標準因人而異,失敗有可能是成功之前的一次預演,也可能是通往成功的最后一步。結果不代表一切,“風景這邊獨好”,關鍵要看投身于創業的人們是否曾經揮斥方遒地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