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彤


對很多人來說,呂穎葵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她不僅身兼大連西崗白云民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院長)和大連市西崗區殘疾人醫療康復中心主任,同時還擔任著遼寧省養生康復學會副會長、大連市西崗區人大代表等職務。獅子會是全國唯一國際性民間公益組織,而作為大連獅子會的一員,她更以自己在醫學領域的高深造詣踐行著“獅愛健康”的諾言。
記者與呂穎葵“獅姐”不僅是獅友,而且還曾一起隨中國獅子會大連醫療服務隊遠赴非洲參加醫療援助。在非洲的14天里,在極度困難甚至是生死考驗面前,我們更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呂穎葵“獅姐”那種博愛、執著的精神和獨立、寬容的個性,更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長路上練就獨立個性
一個人的獨立程度,說明這個人的成熟程度,只有對人生、對社會有深刻認識的人,才會有很強的獨立個性。呂穎葵個性獨立,從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并且總是盡己所能幫助別人。
呂穎葵回憶說:“這里面也許有我父母的基因作用。因為父親是家中的長子,他在15歲時就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母親一個人帶著我下鄉,常常教育我要學會吃苦,學會包容別人。”
上初中以后,呂穎葵經常一個人坐火車到縣城上學,每天往返,從不需要家里人接送。那年,她只有13歲。在顛簸的火車上,13歲的呂穎葵一個人捧著
《兒童文學》常常看入了迷。直到現在,她依然保持著愛讀書的好習慣。
老同學都還記得,呂穎葵是個集體榮譽感特別強的人。她不僅學習成績優秀,一直是班里的學習委員,而且還是學校的文藝骨干。從唱歌、跳舞到打腰鼓,樣樣在行。高中畢業,呂穎葵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遼寧中醫藥大學,從此便與中醫藥結下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后,呂穎葵被分配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很輕閑,也沒什么壓力。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獨立好強的呂穎葵感覺越來越不舒服。她不想就這么稀里糊涂地過一輩子,于是辭職應聘到了一家醫藥集團公司。在這個新的領域,呂穎葵工作很認真,注重做好每一個細節。即便再困難,也要及時兌現對客戶的承諾。即使有些客戶根本沒放在心上的細微小事,呂穎葵卻會想到。為了把事情趕緊辦好,她經常跑很遠的路,在第一時間為客戶解決問題,令很多客戶找到了久違的感動和信用。憑著真誠和熱心,她很快就贏得了多數客戶的高度評價,并且年紀輕輕就當上了集團公司的高管。可就在大家對她都很羨慕的時候,呂穎葵竟然又辭職了。
致力“傳遞健康”事業
“這次辭職的原因很簡單,我學的是中醫藥,我想從事中醫藥的研究和推廣,把自己所學的中醫知識發揮出來,發揚中醫文化,通過中醫醫學和養生文化幫助更多的人恢復健康。”呂穎葵說。
2003年,呂穎葵創建了大連西崗白云民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中,她不斷推陳出新,努力提升中心的醫療品質和服務水平。她曾先后多次自費到北京、廣州、上海、杭州、沈陽等地考察學習,并自籌資金引進國家衛生部十項百年計劃中的“高血壓微機防治網絡系統”。這個系統治療高血壓費用低——一年不足100元,副作用小,為轄區老百姓解決了看病貴的問題。而她針對亞健康人群的“特色中醫療法”,更成為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亞健康的困擾。呂穎葵介紹說,亞健康是一種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表現為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不耐疲勞、腰酸背痛、失眠多夢、健忘、頭暈、耳鳴、脫發、黃褐斑……也就是很多人提過的“慢性疲勞綜合征”。我國的亞健康人群在30-45歲這一年齡段里非常普遍,在城市人口中大約占到70%,而且近些年來一些青少年由于課業負擔重,也有加入的趨勢。從有癥狀的人群來看,女性多于男性,職業特征以從事辦公室工作的白領為主。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亞健康狀態本身就是一種整體功能失調的表現,只要調整陰陽平衡,就能讓人擺脫亞健康狀態。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呂穎葵發揮特色,成功探索出一條中醫“治未病”的社區防治之路。她自籌資金請專業人士研制了中醫體質辨識系統軟件,從預防保健入手,改善體質,做到“少生病,不生病”,每年免費給轄區慢性病患者做中醫體質辨識、中醫體檢、指導飲食運動調養的個體化方案。她還挖掘中醫傳統特色療法在慢性病和康復中的獨特作用,將傳統中醫特色療法與現代康復有機結合為系統康復療法,將中醫運用到殘疾人醫療康復中,讓殘疾人取得顯著的康復療效。她還多次去上海學習考察,將南方膏方概念引入社區,此舉得到了遼寧中醫藥大學的認可。她與專家一起研發的北方“四季膏方”,將人體所需按季節特點調治成膏方,使藥物療效獨特,對調治疾病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調整陰陽平衡,使很多人徹底擺脫了亞健康狀態。
發散中醫文化的造福光芒
呂穎葵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事業中,在她的帶領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下一心,全面整合資源,大力發展中醫和康復事業,先后獲得了“國家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遼寧省社區衛生服務中醫示范區”,四次獲得“大連先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稱號,并以高分數成為首批“遼寧省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
2010年7月,呂穎葵在西崗區委區政府項目支持下,創建了西崗區殘疾人醫療康復中心,這不僅體現了政府對她所從事事業的高度認可和信任,更是其社
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直以來專業積累的延伸。
談及創辦殘疾人醫療康復中心的初衷,呂穎葵坦稱,是因為自己當時看到很多殘疾人真的很痛苦,而康復治療的專業機構又不多,滿足不了實際需求,于是,她就在當地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這家康復中心。
近年來,呂穎葵不惜高薪聘請康復界專家數名,不僅將康復技術提升到更新、更全面的層次,更將科研實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成功申報了康復方面市級科研項目。為提高殘疾人的自身能力,“中心”自籌資金成立了殘疾人書法班、繪畫班、手工班、歌唱班等,以幫助殘疾人樹立自信心,使他們能夠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由于康復效果顯著,“中心”被殘疾人譽為“殘疾人自己的家”,并被大連市殘聯認定為“大連市肢體殘疾人康復定點醫療機構”。
呂穎葵用她無私的大愛和精湛醫術,傳遞著健康的福音。2011年3月,她自費參加中國獅子聯會開展的“非洲光明行”項目,成為大連醫療服務隊的一員。
大連醫療服務隊駐扎的肯尼亞小鎮,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隊員們吃不上新鮮蔬菜水果,也吃不慣當地以土豆泥為主的糊狀食物。呂穎葵只能以自帶的壓縮食品和方便面充饑。當地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設備,白天四十多度的高溫,晚上為防蚊蟲叮咬感染傳染病,隊員們必須穿著長衣長褲睡覺,捂得貼身衣服都能擰出水來。這樣的條件,別說是女性,就連身強力壯的男獅友都吃不消,可呂穎葵一直都在堅持,沒提過哪怕一丁點兒的要求。
醫療點沒有消毒設施,手術室因為不封閉,經常可見塵土和飛蟲,每天隊員們早晨5點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將手術室收拾干凈。另外,患者中40%均為艾滋病病毒攜帶者,這樣的手術風險,是呂穎葵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但她還是圓滿完成了醫療援助任務。臨別時,呂穎葵將自己從國內帶來的先進醫療設備和一批價值不菲的藥品全部贈予了非洲的醫護人員,并悉心向他們傳授中醫診療方法。此舉令當地的醫護人員很感動,連連向呂穎葵歡呼致謝。
回國后,呂穎葵得到國家衛生部、中國殘聯等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表揚,多家媒體爭相對她進行了采訪和報道。
對于這些,呂穎葵看得很淡。她指出,中醫藥學是“國粹”,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一門獨具特色和實用性很強的生命科學。我們應該讓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惠及千家萬戶,造福更多人民群眾。
呂穎葵同時強調,很多人覺得保健養生是中老年人該注意的,其實要想保持好的健康狀態,中年之后再保養身體,可以說為時已晚。只有從年輕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步入中老年以后才能受益。所以,遠離亞健康,要及時做起,要從現在的每件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