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葉 王雪婷
摘要:水土流失是黃土臺塬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確定一種行之有效的生態治理模式來進行農田水分調控非常必要。文章以西安市灞橋區洪慶山區作為一個典型的小流域,研究這種如何通過工程性治理措施和生物性治理措施來綜合治理的方法,進而規劃出這一片流域的生態水保模型。
關鍵詞:典型小流域;黃土臺塬區;生態水保模式;循環經濟;綜合治理
1 引言
水土流失是黃土臺塬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黃土臺塬區一方面干旱缺水,另一方面水分又未被充分利用。因此,確定一種行之有效的生態治理模式來進行農田水分調控非常必要。黃土臺塬區作為西安市的一種特色地形,近年來逐漸引起研究學者們的注意。
提高黃土臺塬區水分效能的根本在于植被覆蓋度的提高上。目前,很多學者對于黃土臺塬區典型小流域的生態治理進行了研究:孔正紅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優化生態-生產范式進行了探討;楊開寶、劉國彬、吳發啟、孫寶勝對黃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水文生態效應進行了研究;常文哲、常瑞麗、慕鵬、李月娥對黃土高塬溝壑區生態修復途徑進行了探討。
2 綜合治理模式研究
黃土臺塬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比例通常達到70%以上,強烈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肥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淤塞河道水庫、水源枯竭,人畜飲水困難等后果。應采取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且形成景觀生態效益。
解決途徑為:①采取生物措施:針對各類型區特點,因地制宜地布設經果林、水土保持林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②采取封禁措施:一定的坡耕地上,植被生長條件較好,應退耕還林還草,采取封禁治理,達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標;③對中度、強度流失區應加強溝壑治理工程建設,修建小型蓄水工程與水保治理工程,以控制水土流失為目的,且在保持水土的同時為生態林提供水源、為居民提供部分生活用水。
2.1 工程性治理措施
洪慶山區山地多呈梁狀,頂面較平。地貌被切割成梁狀地形,溝道多呈Ⅴ形。塬面受水力作用,被分割和剝蝕成為破碎的塬、梁、峁、丘陵等地貌,溝壑縱橫,支離破碎。
本著因地制宜、經久耐用、便于開發、功能多樣、重點突出等原則,規劃新建谷坊6座。設計為土谷坊。根據當地的降水情況,工程的防御標準為10年一遇3h最大暴雨62mm。
然而相比較于谷坊,攔水壩的高度較高,超出水面,以積蓄河水為直接目的。洪慶山常王地區的攔水壩工程擬在紅網河的支流石子河中游修建攔河閘壩,在閘壩右岸建取水口,引入項目區生活和灌溉用水。
2.2 生物性治理措施
生物性治理措施主要有種植經濟果樹林、生態林和人工種草。
2.2.1 經果林
經果林工程建設是項目區域植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工程既可增加植被覆蓋、減輕坡面水土流失,同時又可成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依據經果林不同樹種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因地制宜,確定洪慶山區主要發展核桃和櫻桃兩類經果林園。
2.2.2 人工種草
種草在蓄水保土、改良土壤方面作用很大,并可提供飼料、造紙原料、肥料、燃料等,水土保持效益和經濟效益均非常顯著。擬在荒山、荒坡等土地上規劃發展水土保持種草。
2.2.3 生態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能增加地面粗糙度,阻滯和延緩地面徑流,枯枝落葉層和根系具有保土、固土和保水作用,從而減少水土流失。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進而改善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水土保持林規劃范圍主要包括退耕的陡坡地、疏林地、荒山、河岸以及路旁、渠旁。
2.3 兩種措施的應用效果
本文所設計的生態模式本身存在著循環經濟的思想。攔水壩和谷坊的修建為該流域創造了有經濟價值的生態水面,為生態林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生態林本身又具備自我涵養水分的內在機能,因此實現了林與水的立體共生關系。而且當地供水格局也因此發生改變。原本的生活生產用水的水源是天然河水和地下水。工程性措施實施以后,居民不再是靠天吃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生產用水也能保持穩定的供應,有利于當地人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提高供水能力,實現循環水面后,還可以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甚至超采,并且可以結合灌溉和季節性人工回灌補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質條件,使區域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經營果林的種植提高了本區域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生產率和土地承載力,緩解人地矛盾,擴大人口環境容量。
經果林不僅可以保持水土和給當地人帶來經濟收益,而且可以開發成旅游景區或者度假村等,視覺景觀、環境生態、人文景象等景觀生態要素兼備,進而形成景觀生態區。
兩種治理措施有機結合,可以逐步減少水土流失量,降低土壤侵蝕程度,增加土壤入滲能力和保水能力,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形成生態效益。
3 結論與建議
在水土保持規劃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針對各類型區特點,因地制宜地布設蓄排水工程、經果林、水土保持林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
規劃實施后,預計年增總效益為128.48萬元,年增直接經濟效益122.36萬元,其中坡改梯效益為7.2萬元,水土保持林效益為43.2萬元,經果林效益為11.9萬元,種草效益為2.4萬元;谷坊產生效益為2.43萬元;攔水壩產生效益40萬元;年增間接經濟效益為6.12萬元。
規劃實施后,林草覆蓋度將由治理前的13.47%提高到67.37%,項目區治理程度將達到87%,年增加保水量51.94萬m3,年增保土量3.31萬t。基本控制區域內的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經濟結構趨于合理,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基本農田面積增加,經營果林面積擴大,水土資源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地方經濟收入增加,生態系統多樣性以及環境容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許炯心.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需求.水土保持研究,2000,7(2):10-13.
[2]張文輝,劉國彬.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生態修復策略與對策.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3):114-118.
[3]周德翼,楊海娟.黃土高原治理中中央、地方、農民間的博弈分析.水土保持通報,2002,22(3):35-38.
[4]LuCH,Van IttersumMK,Rabbinge R.Ascenario exploration of strategic land use options for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China. Agricultural Systems,2004,79:1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