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全國有名教育專家湖南省中小學優質課堂教學研討會曾在長沙舉行,本人有幸前去近距離感受名師魅力,領略名師數學教學風姿。會議聚集了全國數學名師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最耀眼的“星星”:黃愛華、柏繼明、吳正憲、徐斌,這些老師不但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課堂教學示范,而且他們的報告對于我來說,又是另一種層次的提高。
沉醉于人文、平等,
又充斥智慧的課堂氣氛
四位名師的課堂中雖然教授的不是同一種內容,有新授,有復習,有預備課,但無一不體現出新課程所倡導的平等、民主、協調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才“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很好地參與到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來。
如:黃愛華老師執教的《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一課的開始與學生交換,黃老師就讓 游戲 充斥了情趣與智慧。“相反的游戲”學生比較感興趣,富有趣味性,如何引入課堂,一句話便 自然 將學生帶到課堂中去。 “數學課上做游戲與平時的游戲有什么不同?”“要思考數學問題。”黃老師這樣的點撥為學生的學習探究打下了伏筆,既做游戲,又學數學知識。所以,看了課題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是什么?”“有沒有簡便一點的比較方法?”“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與前面學過的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三個問題貫穿了全部教學,課停止,學生解決了這三個癥結的問題,也完成了教學目的。
驚嘆于名師們
精妙的課堂教學
這四位名師的課堂教學是高效的、精彩的。細細品來,真是讓人回味無限……
北京的柏繼明老師的一節課《手能幫我學數學》,許多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令我們頭痛的學生特容易出錯的或記憶時容易混淆的問題,柏老師卻通過教學生使用“手”解決了,非常形象直觀,效果非常好。
比如我們四年級正在學習的植樹問題,伸開五指,五個手指就可以代表五棵樹,指縫就可以代表間隔,這樣一來在一條直線形的路上栽樹,樹的棵數比段數多1,這一規律就直接涌現在眼前了。五指向上曲折,即可以表現在封閉圖形上栽樹的問題,樹的棵數和段數同樣多。這種方法比讓學生畫圖或想象情景要快捷便利直觀的多,易于理解又不必死記硬背。又比如樓梯問題……一節課,柏老師談笑風生、親切自然,學生學得輕松快樂 ,興趣盎然。其實,這不是一節常規課,課本上沒有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更深入的感受到柏老師對數學教學的熱愛,她能用一種數學的目光去察看思考,把一些復雜的不易理解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并進行分類整頓,再教給學生。我想這樣的老師教的學生,必定比別人更具數學目光,更善于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更善于將數學學習與自己的生活接合起來。
邊聽課邊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想我缺少的還是站在學生角度去看問題,思考問題。他們每天要接觸很多新鮮的事,學很多知識,讓他們把每個問題都在頭腦中清晰地記憶下來,確實是很困難的!柏老師獨具匠心讓孩子們借助自己的手來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多么聰慧智慧啊!手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隨時隨地用起來都非常便利,怪不得柏老師非常贊成“用肢體語言代替現代技術”。其實,很多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不比制作精美的課件的效果差,而且比制作課件節約時間。
最讓我佩服的是吳老師的勇敢嘗試——在公開課活動中,教師們都力爭避開純粹的概念教學及整理復習的課型。而吳老師為了給一線教師提供學習機遇,為我們提供了《數的整除》的整理復習課。她將“整除”單元的16個重要數學概念用白紙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網絡 ;在簡略的板書提醒下, 師生共同討論了關于數的整除的相關概念,師生交融,引導學生學會復習、學會探求、學會發明,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思路對繁瑣復雜的概念進行了整合復習。當學生提出自己所謂的起始概念時,她不急于否認,而是讓其他學生提問,發現不贊成意見,再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唇槍舌劍”成了課堂的主旋律。當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吳老師再“一語定乾坤”,就這樣,數學知識越辯越清晰,學生也增長了“智慧”。
這樣的復習課不是單純的“作秀”,她奇妙地將教師的魅力、深厚的教學功底、高深的語言藝術融為一體,尤其她的語言堪比一名優秀的中文教授,總是那么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復習的方式、方法如此勇敢也給我們啟發:把小學階段整數的相關知識概念進行整理,僅從概念出發來讓學生理解,與具體的實例相比效果是不同的,學生很難去理解純概念,其實我們教師在理解概念時,也是很難的,所以復習時還是要多利用具體的例子來引發。
感悟于名師們
精辟的專題講座
名師講座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帶給我不小的啟發:
黃愛華老師的《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建議》這個報告給我們這些一線老師在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時,提供了很多好的經驗,而且這些經驗都是小到我們的每節課都可以實用的。比如說:“學生在獨立學習時,老師必定是最忙的”“要抓實基礎口算訓練”“同理心—師生溝通金鑰匙”……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必定是要設計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必定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中,總是在想多么多么好的環節,多好多好的例題,但是往往在實行起來就會有必定的困難。我想這可能與我們在設計時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是有很大關系的。
徐斌老師以為小學數學課堂應當達到兩個改變:
首先應當把“學術形態的數學”轉化為“教育形態的數學”。教師的教學是發明性的,教師工作的巨大之處也就是把“學術形態”的數學轉化成“教育形態”的數學,讓學生在自己的知識、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習。
其次要把“冰冷的俏麗”轉化為“火熱的思考”。徐老師以為數學知識的學術形態通常表現為冰冷的俏麗,而數學知識的教育形態正是一種火熱的思考。 數學教師的任務在于返璞歸真,把數學的情勢化邏輯鏈條,恢復為當初數學家發明創新時的火熱思考。只有經過思考,才能最后理解這份冰冷的俏麗。
徐老師以為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應有四個關注:器重四則運算意義的教學;從生活出發培育利用意識;數形結合中體現思維合力;適當教給解決問題的策略。
走近名師,給我的不僅僅是激動與反思,更多的是震撼。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