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明

美學上有一個觀點,簡單即美,科學和藝術都以簡單作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學也往往因簡單而營造出絕美的意境,“七八個星天外,二三點雨山前”,一幅多么簡單而美麗的圖景!于是,我就有了這樣的聯想,我們的課堂教學難道不是越簡單就越美麗嗎?進而因美麗而高效嗎?下面本人結合粵教版語文必修1白巖松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國夢》的教學實踐作具體闡述。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
教學目標的設定依據是《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教學實際,過去強調“雙基”教學,現在強調“三維目標”,這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要求,并非說每節課都必須落實“三維目標”。就每節課而言,教學目標要簡明,其一,一節課45分鐘,無法達成更多的教學目標;其二,確定1-2個教學目標,指向性、集中性強,更有利于目標的達成。《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國夢》是白巖松在美國拍攝專題片《巖松看美國》時在耶魯大學的演講稿節選,有特定的寫作背景、微妙的個人心態,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較多,但從教學實際需要來考慮,本人安排1課時完成,設定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了解文章的“大背景”與“小生活”,進而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知識—情理);2、讓學生體會“敘述要細,議論求精”的寫作技巧(知識—能力)。
二、教學內容要簡要
教學內容要根據教學目標而定,教學目標的簡明從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教學內容的簡要,教學內容多而雜,一是無法完成,二是針對性差,從而導致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或者內容與目標的背離。根據以上兩個教學目標,本人安排了兩個教學內容:
1. 請學生通讀全文,填寫下表,并思考:
(1)個人的“小生活”與國家的“大背景”有何關系?
(2)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國家意識?
2. 請學生細讀全文,找出文章中敘述和議論的句子,同桌討論一下,說說這些敘述和議論句子的妙處。
三、教學過程要簡單
教學過程就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如何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一方面,教學目標簡明和教學內容的精要就決定了教學過程簡單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教學過程簡單,教學消耗就少,效率就高。本人認為,教學過程的設計從理念上來說,只要三個基本環節,即提出問題——學生學習活動和教師督導檢查——解決問題。為此,教學過程可以作如下設計:
1. 提出問題1——學生通讀全文,填表,教師巡查學生學習活動——根據巡查情況,選擇3位有代表性學生表格進行展示——教師展示正確表格內容——學生思考問題(1)和(2)——學生一起回答問題(1)和(2)。(20分鐘完成)
2. 提出問題2——學生細讀全文,在課文中找句子,教師巡查學生學習活動——同桌討論——根據巡查情況,選擇3組展示——教師引導點評(25分鐘完成)
這樣就分別完成了2個教學內容和達成了2個教學目標。在過程1中主要訓練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對表格內容進行自然延伸,學生就能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特點,進而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國家意識。在過程2中主要訓練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言的表達藝術,是D等級要求,有較大難度,其中核心的環節是教師引導點評,教師在引導點評時要讓學生把握“敘述要細,議論求精”的標準。
四、教學手段要簡約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要求教師設置學生活動場景,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強化對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等,無疑,這些理念是符合知識認識的規律和人的發展的規律,是值得廣大教師認真研究和踐行的,但是,就一節課而言,教學手段要盡可能簡約,能夠達到目標即可,如果我們的課堂面貌千姿百態、五花八門,甚至搞得學生眼花繚亂,教師手忙腳亂,這么復雜的課堂既不美麗又不高效。在這節課中,多媒體應用是用來展示學習內容和學習成果的,第一個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完成,第二個教學內容有一定難度,主要是通過學生細讀、討論和教師引導點評完成,從整節課看,運用的教學手段主要有自主閱讀和思考、討論和教師引導點評,應該是簡約而不復雜。
從課堂教學的整體發展趨勢看,我們應該追求課堂的豐富多彩,但就某節課的教學來說,我們應該追求課堂的簡單可行,正像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是復雜的,但就某個具體事物來說,其本質特征應該是簡單的一樣,本人認為,課堂教學因簡單而美麗,因美麗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