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
【摘 要】數學是職高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它一方面為學生學習專業課提供必要的數學工具;一方面,它還為學生就業后的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數學基礎。因此,它對中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在職教中有很多的學生不愿學,不愛學。生活化教育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改變現在的教學現狀,把一些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生活;課堂;職高數學;興趣
近年來由于普高的擴招,職教生源質量連年下降。學生的基礎知識及非智力因素較差,尤其是數學基礎。越來越多的學生“望數興嘆”,數學太難、太枯燥。他們覺得學習數學,除了應付考試之外,別無它用。要想改變現狀,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筆者認為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即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一、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知,讓學生感悟數學就在身邊
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知是“教學生活化”的首要環節,其基本含義是:其一,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其二,強調引入方式的生活化。將結構性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加以整合,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它通過一個個生活故事或話題,以聊天、討論、講故事、做游戲的方式,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背景,以數學問題為突破口或切入點,展示豐富多彩的活動世界,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生活化的引入,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形成真實的教學情境,這種帶有樂趣的真實情境,往往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形成讓學生愉悅的課堂氣氛。這種富有趣味、靈活巧妙、恰如其分的導入方式,具有先聲奪勢的效果,然后抓住時機,及時轉入正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將課本知識中反映的間接生活與現實生活溝通起來。教學時,可以對數學問題的具體情節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這樣可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數學,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掌握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學習的關鍵。因為數學概念是客觀事物在數和形方而的抽象化,所以對學生來講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很多學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而沒有做到理解。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聯系實際,讓學生通過事實深入體會,理解事物的本質,進而抽象出概念。
三、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專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中職是培養直接從事某一職業或某種需要的應用性人才,其特點是直接面向社會。因此,中職數學教育在原有基礎上減少理論推導,增強數學知識的應用,強化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注意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專業特點,幫助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突出學以致用的能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動的現實中數學從生活中走來,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生活中處處需要數學。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運用己學過的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數學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還可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構建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大課堂
所謂“大課堂”教學就是把課堂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把課堂教學和實地考察相結合,或由學生自己通過做社會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學習,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生活空間是數學活動最大的實踐基地,數學課堂向生活延伸對于知識的掌握、理解、應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識只有親身體驗,才會理解深刻,運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