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花
【摘 要】從課堂教學的模式上進行改革,文言文教學要貫徹落實讀、譯、疏、說、備、查六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改革并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六個環節
長期以來,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始終受著“少、費、慢、差、累”的困擾,也就是說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少,卻耗時長,進度慢,效果差,師生都感覺累。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學等同于“字字落實”“句句推敲”的訓詁課。
那么教師如何引領學生學習文言文,才能使學生既積累了重點實詞和常見虛詞,閱讀理解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又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呢?方法多種多樣,這主要取決于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認識。我們必須明白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僅是起主導作用而已,應該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因此,我認為必須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出發點,從課堂教學的模式上進行改革,文言文教學要貫徹落實讀、譯、疏、說、備、查六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改革并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
(1)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首先,我做示范朗讀,用自己的感染力影響陶冶學生。接著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在教師范讀后需提醒學生注意:①破音異讀的字。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學而》)“說”通“悅”讀(yuè)等。②古音異讀的字,特別是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問所欲”(《木蘭詩》)“可汗”就讀(kè hán)等。③讀清句讀(dòu)。不要讀破、讀斷了句子。如“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地方”不能連讀成一個詞,應讀“地——方”。長句的句中停頓,要辨明語意和結構。文中有些虛詞常放在句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蓋、若夫等,誦讀時要作必要停頓,否則沒有讀懂文意。④讀出語氣。把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讀出來,表現文章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讀明了,語調語速定了,再通過學生的范讀、齊讀、自由讀、男女生分別讀等方式使學生初步意會文意,形成敏銳的語感。另外,學生要對照提示,注解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做記號,以便質疑交流。此時學生閱讀課文的愿望也就更強烈了,于是教師就可以落實第二個環節了。
(2)譯。學生借助《古代漢語詞典》、課下注釋等分組翻譯課文。翻譯時,給學生介紹“一留二補三引申,四釋五變六調整”的方法。“一留”指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專有名詞原文保留。“二補”把古漢語的單音詞補充為雙音詞。如“齊師伐我”(《曹劌論戰》)翻譯時譯為“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國”。“三引申”只把詞的引申義翻譯出來。如古漢語中的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句式按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調整過來,使譯文得體而明確。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操作要領,文言翻譯就不會困難了。
(3)疏。每組選一兩名學生朗讀并翻譯課文,對于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找學生更正,或教師明確答案,當然在交流釋疑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致力于導 。”“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學盛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所以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師點撥關鍵的詞語句子,典型而精煉,對新舊知識聯系處巧加指點,開拓新知,使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識,了解社會歷史知識,消除時代隔閡。比如:簡介有關史實和典故,增強學生對于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整體感,促使他們對課文內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4)說。學習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詞、句的落實上,還要充分認識一篇文言文主題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價值。如理解思考內容,學習表現形式,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我鼓勵學生說出它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在與同學、父母、師長等的交往過程中,在向對方提出意見或建議時,如果能充分尊重對方,并講究說話的方式,語言含蓄委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順耳,從而使對方愉快接受。
(5)背。文言文光讀不行,一定要背。背誦能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能加快消化知識的速度。指導學生明確思路,有條理的進行背誦,并且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不管是短文章還是長文章,不管是課后要求背的還是未作要求的,每學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誦,在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背誦氛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對一篇篇文章的背誦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6)查。學習完課文應趁熱打鐵,當堂檢測,及時反饋小結,著重抓好雙基。這主要是針對學習文言文詩詞應特別注意的地方和考綱的要求,其作用是強化記憶,鞏固知識,訓練的項目有:文學常識,文言文實詞、虛詞,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等。培養能力和技巧,進行發展思維的訓練,可以選擇以鍛煉能力為目的的課外題。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文言文教學六環節正是根據學生學的法子而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相信它能給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一定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樂學。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