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璐
摘要:立沃尼亞戰爭是俄國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進行的爭奪出海口的戰爭,這場戰爭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俄國發動立沃尼亞戰爭的原因并不簡單,它是伊凡四世在權衡了國內外諸多因素之后做出的決定,這些因素包括地緣對外交的影響、立沃尼亞對俄國的重要意義以及伊凡四世的決策等。
關鍵詞:俄國;立沃尼亞戰爭;原因
1558-1583年,沙皇伊凡四世政府先后對立沃尼亞騎士團及瑞典、波蘭和立陶宛進行戰爭,由于矛頭先指向立沃尼亞,史稱“立沃尼亞戰爭”。這是彼得一世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之前,俄國爭奪波羅的海地區利益的一次重要戰爭。雖然最后俄國以失敗告終,但俄國發動戰爭的原因仍值得探討。
一、地緣外交的影響
拿破侖曾指出:“了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懂得了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一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地理位置,就會受到地理環境和周圍人文環境的影響,從而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特別是鄰國對于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波羅的海問題沒有解決之前,西部方向是俄羅斯外交工作的重點,伊凡四世時代,基于此前的擴張,在取得領土的同時,俄國周圍顯現出強國林立的態勢,瑞典、波蘭、立陶宛等國對于俄國的擴張野心早已洞悉。而伊凡四世在發動戰爭之前,也同樣充分考慮了國際上的有利條件:俄國與瑞典之間的緊張局勢有所緩和,瑞典與丹麥的矛盾激化,波蘭與立陶宛的爭端也加劇,使這四個國家都不能及時而有力地干預俄國在立沃尼亞的行動。美國著名學者漢斯.J.摩根索曾指出:“領土廣闊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這一點對外交也不例外。一般說來,一國的領土面積越大,其外交彈性越大,因為領土面積的大小不僅意味著其可以借助資源的多寡,還決定著其所依托空間的大小。伊凡四世想要發動對立沃尼亞的戰爭,由于其國土面積尚不足以與周邊強國對抗,因此他才需要借助于各國之間的矛盾進行制衡。同時,十六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城市興盛,航海業發達,手工工場日益增多,從波羅的海獲取各種原料產品具有重要意義。在西歐市場上,波蘭和立沃尼亞的谷物,丹麥的畜產品,瑞典的鋼、鐵、堿,挪威的木材和魚類,俄國的麻、麻布、毛皮等物,都有廣闊的銷路。波羅的海經濟地位提高,引起圍繞波羅的海列強矛盾的激化,為爭奪波羅的海進行著復雜尖銳的斗爭。特別是由于立沃尼亞戰略地位重要,軍事力量薄弱,于是各國在勾心斗角的同時,也都在覬覦立沃尼亞,而俄國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控制立沃尼亞。
二、立沃尼亞的重要性
俄國控制立沃尼亞的具體原因,一個方面在于立沃尼亞本身——當時立沃尼亞國內動蕩不安,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使這個國家分崩離析。分裂的態勢使得軍事力量薄弱,對外不能團結一致,給外敵可趁之機。教會王公和源源不斷地得到德意志移民補充的德意志騎士團,統治著已經淪為農奴的土著居民——立維人、拉脫維亞人和愛沙尼亞人,遂導致民怨沸騰,國內矛盾十分突出。而立沃尼亞同盟缺乏政治上的統一:騎士團、主教、各城市經常互相為敵。宗教改革加劇了各自為政的狀態,騎士團而后主教投入了天主教的懷抱,因而喪失了原有的威信,新教成了貴族和市民信奉的宗教。另一方面,俄國在這場戰爭中追求著自己的特殊目的。自英國人于1553年來到白海之后,俄國就與英國建立起經常的貿易往來。但嚴酷的自然條件大大地限制了白海的貿易發展,波羅的海是最宜于貿易發展的地方。在立沃尼亞戰爭前夕,俄國已攫取了芬蘭灣沿岸的大片土地,即整個涅瓦河流域,這里便是古代的瓦希商路。納羅瓦河右岸也歸屬了俄國,當時納羅瓦河口是許多歐洲國家船只的必經門戶,莫斯科政府于1557年在納羅瓦河口建立了海港。沙皇詔令禁止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的商人在納爾瓦和列維爾等立沃尼亞城市經商。從此他們只能在本國等候“德意志人”。但這種試圖通過納羅瓦河口與西歐建立海上貿易的努力未獲成效,納羅瓦河上的船舶“避難所”已經建成,而外國商人卻照舊把船舶駛向德意志的納爾瓦。富庶的立沃尼亞,自古以來就在俄國和西歐的貿易中起著樞紐的作用。俄羅斯出于自身的經濟需要,必須與西歐各先進國家建立廣泛的經濟聯系。但立沃尼亞和立陶宛橫斷在中間,騎士團和德國商賈阻撓了俄國貿易的發展,使沙俄同西方的交通隔絕,阻止了西歐有技巧的工匠與技師來為沙皇俄國服役。從波蘭國王西吉孟特二世在戰爭時期寫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信中,也能夠從側面佐證立沃尼亞對沙俄的重要意義,他這樣寫道:“莫斯科君主由于取得從納爾瓦運來的物資而每日都在增強力量。因為從那里運來的不僅是商品,并且還有他們一直不知道的武器;不僅有工藝品,還有技術人才。他們由此可以取得戰勝一切的手段……到現在為止我們之所以能戰勝它僅是因為它還沒有文化,不懂技術。如果納爾瓦的航行仍然繼續,則后果不堪設想。”
三、伊凡四世的決斷
“俄羅斯成為統一的國家,助長了其對外擴張的野心”。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以后,莫斯科公國變成了沙皇俄國。至此沙皇伊凡成了“莫斯科即第三羅馬”理論的實踐者。對內沙皇伊凡四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政權,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對外為了建立強大的俄羅斯國家,擴張成了伊凡四世的第一要務,這種擴張也是俄國自身發展的需要,當時有一種說法“伊凡三世治理公國之初,歐洲人還未知道夾在靼韃人和立陶宛人之中還有一個莫斯科國家”,近代早期俄國地處東歐內陸,長期與外界隔絕,封閉的地理環境,極大的限制了俄國的對外貿易活動與文化交往,阻礙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伊凡四世于1547年握有一些對莫斯科國外交政策的控制權時,莫斯科受到了來自立陶宛和克里米亞兩方面的威脅。但是立陶宛的君主并不擁有絕對的權力,他們得留意貴族精英階層施拉赫塔的建議,他們向這個階層授予的權利和特權是史無前例的。所以,當立陶宛的大公們變弱時,莫斯科公國的獨裁政府的權力在伊凡四世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伊凡四世在他統治的頭十年期間,與其顧問們慢慢地轉而接受了伊凡三世早已認識到為把莫斯科國的外交政策維持下去所必要的定則。在完成了1552年歷史性的征服后,伊凡更是積極策劃新的侵略活動。在矛頭指向哪里的問題上,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老的世襲貴族妄想奪取南方肥美的黑土,主張南下進攻克里木汗國;伊凡四世及服役貴族、商人等則主張向西北奪占立沃尼亞。這首先也是想取得“北歐的糧倉”,滿足服役貴族的土地要求。根據馬克思對俄國16、17世紀擴張活動的判斷,俄國早期的擴張活動,屬于“大陸吞食體系”或者“地域蠶食體系”,可以這樣說,它主要是基于封建農奴制經濟基礎上的對外侵略,擴張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封建主對土地和勞動力的需要,領土擴張具有最為重要的意義。在伊凡四世看來,此前的征戰是其致力于與中歐的直接聯系前,取得了對東方側翼的安全的合理保證。
由此可見,伊凡四世發動立沃尼亞戰爭,雖然在目的上是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但是原因卻涉及到俄國在外交上的斡旋和地位,俄國的內外經濟發展以及國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分配問題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沙皇的擴張政策,實際上是得到了貴族地主和商人的大力支持,俄國的商業資本一開始就和封建國家政權緊密聯系在一起,商人們需要依靠從封建國家得到壟斷特權而存在和發展,對此,馬克思曾指出:“占主要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舊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的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征服殖民地結合在一起的。”
參考文獻:
[1][俄]恰達耶夫.哲學書簡[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美]漢斯·J·摩根索.國家間政治[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3][蘇聯]斯克倫尼科夫.伊凡雷帝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趙士國.楊可.俄國沙皇傳略[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馬克思.十八世紀外交史內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法]克洛德·德爾.歐洲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8.
[7]孫成木,劉祖熙,李建.俄國通史簡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吳春秋.俄國軍事史略(1547-1917)[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許 璐(1989-),女,壯族,廣西柳州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