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嬌 柳昌為
邊疆是一個國家特殊的區域,中國古代由于沒有確定的邊界,所以把王朝國家統治的邊緣地帶視為邊疆。近代以后,特別是隨著民族國家的建立,國家有了確定的邊界,因而形成了以邊界來界定邊疆的方式。在邊疆治理中,邊疆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勞永逸的,舊有的邊疆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產生。
云南作為邊疆地區是面向東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其地緣政治優勢以及國際政治影響日趨重要,其政治吸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首先,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加之東南亞局勢日趨錯綜復雜,云南邊疆的區位和影響對中國和周邊國家更為關鍵。其次,云南邊疆地區是我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跨境民族最多、民族宗教問題十分復雜的地區,少數民族較大規模地遷居其他國家,產生了不良的政治影響,加強國家的政治吸納迫在眉睫。再次,自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在邊疆地區建立了強有力的政治吸納機制,對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穩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度轉型,傳統少數民族精英吸納、基層黨政組織吸納等政治吸納機制的效用逐漸消解,迫切需要建立、強化和創新政治吸納機制,以鞏固、拓展和獲取全面的新的政治合法性。最后,傳統的邊疆治理有著歷史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現實的局限性,客觀上需要通過創新邊疆治理模式強化政治吸納,拓展政治合法性。邊疆治理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增強國家的政治吸納力,實現邊疆善治,維護邊疆的穩定與發展。
政治吸納的基本內涵“政治吸納”概念主要借鑒于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教授的“行政吸納”概念,它用來解釋香港的治理,“指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把社會中精英或精英集團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進行政決策結構,因而獲致某一層次的‘精英整合,此過程,賦予了統治權力以合法性,從而,一個松馳的、但整合的政治社會得以建立起來。”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斷言“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與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的迅速推進,使民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對參政議政提出了新的強烈要求。
提升云南邊疆治理中政治吸納能力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隨著民主理念、法制觀念通過大眾傳媒、教育機構、政權體系向少數民族地區逐漸傳播,已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群眾開始關注自己的民主權利,希望通過參與政治實現自身的利益。不論是一般的民眾還是少數民族大眾參政意識的增強對我國政權的利益整合機制的運作帶來了較大的壓力,要使政治穩定,不讓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政治動蕩,就必須加強政治吸納。云南邊疆治理中加強政治吸納的選擇可以有以下路徑:
發揮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政治吸納和整合功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所具有的獨特制度優勢,就是它有強大的政治吸納和整合功能。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政治體制改革必將深入進行的新形勢下,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政治吸納和整合功能成為更為現實和迫切的任務,其建設路徑如下: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注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框架內加強意識形態整合,增進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共識。
加大社會利益整合力度,整合過度分化的社會利益,融合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中國特色政黨制基于其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僅是各政黨之間政治關系運行的機制,也是分配和調節我國政治利益的重要杠桿。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在整合社會利益、融合新社會群體、促進各階層之間關系穩定方面的重要著力點,是在繼續發揮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優勢的同時,加大其整合具體利益的力度。
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各民主黨派的進步性,能夠有效增強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政治吸納和整合功能。永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維持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健康運行并發揮其吸納整合功能的關鍵;保持各民主黨派的進步性,可有效擴大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政治吸納整合功能的合力。
進一步優化黨際關系,增強政黨制度的包容性。優化黨際關系,增強政黨制度的包容性,需要從政黨和政黨之間,以及各政黨內部兩個維度上努力。在政黨之間,主要應以鞏固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政治基礎,以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建設為制度保障,增強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政治協商的實質性空間和深度,優化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以及各民主黨派相互之間的黨際關系,擴大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包容性。在各政黨內部,則應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黨內民主與文明協調的黨際關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擴大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包容性基礎。
引導和調適云南邊疆少數民族的政治認同心理。云南邊疆少數民族政治認同心理是其內外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其調適和引導,應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四個向度出發,同時注重內外兩方面的協調。
物質文明方面,應繼續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縮小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具體來說,必須落實黨和政府的各項民族優惠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同時,要特別注重西部地區的利益分配格局,協調好各民族間的利益關系。在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統籌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民族問題歸根到底要靠加快發展來解決。只有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各族群眾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才能更加堅定各族群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精神文明方面,西部少數民族是我國文化多樣性資源的寶庫。多語言、多宗教、多種生產方式蘊含了很多傳統知識和智慧。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要充分保護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并且將其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宣傳,使之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發展。另外,應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西部少數民族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積極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將現代科學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理念與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相融合。
政治文明方面,應繼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增強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建設。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構建適合西部地區特色的意識形態建設理論體系,對普通民眾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參與度程度加以重視和引導,培養少數民族群眾的公民意識,增強其政治參與能力。
社會文明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穩定。社會救助與保障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也是特定社會政治體系獲得人們認同的必要條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應當從加大西部民族地區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投入、建立西部民族地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財政專項基金、關注西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生活保障等方面著手。同時,需要借鑒一些專業的民族社會工作方法,吸納一些對民族地區社區發展有經驗的民間團體,與以政府為主導的民族工作結合起來,對西部少數民族政治認同心理機制加以協調、引導。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解決一系列具體的民族地區社會問題,進而激發少數民族群眾的自信心與自我發展潛能,增強積極政治心理的穩定與成熟。
總之,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靈魂,政治文明是指針,社會文明是保障。通過四個文明建設的共同作用,將外部培植、引導與內在發育完善結合起來,云南少數民族政治認同心理就會朝更加積極穩定的方向發展。
營造云南少數民族參與政治文化的氛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參與相對滯后的現狀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該地區政治文化的性質、特征所決定的。而這種嚴重滯后的政治參與勢必會制約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發展,適度擴大云南少數民族政治參與的范圍、提高該地區政治參與水平的關鍵是在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素質、改善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基礎上,積極營造參與型的政治文化氛圍。云南少數民族現有的政治文化為政治參與的現狀提供了較為寬泛、深厚的心理背景,并且使少數民族公民的政治參與只能在它所提供的現實舞臺上進行。所以,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營造出一種現代參與型政治文化決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變革的困難并不能說明變革根本無法產生,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政治文化產生的是公民低度、低質的政治參與,然而,民主政治在該地的發展又要求高頻、高質的政治參與,要想根本改善云南少數民族目前滯后的政治參與局面,只有積極推動政治文化在該地的轉型,促使現代參與型政治文化的萌芽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早日實現。這里簡單提出幾種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營造現代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基本途徑。
提高少數民族公民對國家政治體系的認識意識和云南少數民族的民主意識。云南少數民族公民的政治參與具有對少數民族政治體系的參與和對國家政泊體系參與的雙重特性。然而,目前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政治體系的認同意識和參與頻度要遠遠高于對國家政治體系的認同與參與,切不可單純為了營造現代政治文化氛圍而在實際行動中傷害了少數民族公民的民族情感。切實的途徑應該是對少數民族實施積極引導、加強教育,使國家理念逐步深入各少數民族心中,大力強化云南少數民族基層政權的民主建設,政府應將少數民族公民的選舉被選舉權、罷免權和監督權切實落到實處,從而使少數民族公民在實際政治生活中逐步提高民主參與意識。
大力發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數民族的公民素質。教育問題是古今中外政治思想家始終關注的問題,從中國儒學家的“內圣外王”崇尚個人的修身養性到古希臘哲人向往的理想國中哲學王的賢德睿智,都離不了對人們進行的后天“向善”的教化。公民對政治文化的獲得,接受與內化更是離不開家庭、學校、政權機關等對其的灌輸與傳播。處在地域一臣屬型政治文化圈層中的云南少數民族公民基本上都是順從者和觀念較狹隘。現代參與型的政治文化造就的是政治體系的參與者,參與者對政治體系的有效介入將從實踐層面鞏固參與型政治文化。因此,要使云南少數民族公民從順從者,狹隘觀念者逐漸向參與者轉變,營造現代政治文化氛圍必須將教育問題擺在首位。
完善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現有的政治社會化的方式。美國學者阿爾蒙德認為:政治社會化是學習和傳播政治文化的過程和方式,通過政治社會化,個人成為政治系統的政治人和政治動物。政治社會化是通過各種攜帶政治信息、傳播政治文化的媒體來進行的。國內有學者將云南少數民族政治社會化的途徑歸結為:學校、家庭、同輩團體、宗教、大眾傳媒、職業群體、政權系統、各種工作隊和政治運動。由于云南大多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再加上自然環境較差,有些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僅能起到很小的傳播作用,甚至完全起不到作用。政府機構應切實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資、制訂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到經濟落后地區從事教育事業;同時,大眾傳媒的不發達甚至缺失勢必會將云南少數民族與現代社會隔絕開來、降低少數民族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因此,各級政府應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民族地區發展大眾傳播事業,力爭做到村村有廣播,并積極籌措資金興辦、完善縣鄉電臺。有條件的民族地區還應充分發展利用“電視”這一第一傳媒,使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盡快趕上時代發展的節拍。
總之,政治吸納問題是當下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和探索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學術價值,并富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其對于生成新的政治理論范式有一定的價值,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解決當前邊疆問題的新的思維模式;有助于人們在探索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邏輯,更好地掌握政治發展的規律;有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達到整個國家的統一安定。云南邊疆的穩定關系到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穩定,同時通過有效的路徑加強云南在邊疆治理中的政治吸納,對于促進各民族團結,消除民族間的不平等,增加各民族間的凝聚力,促進云南的穩定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