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寶 趙文靜
擔保及擔保機構。從法律關系來看,擔保是債權債務正常進行的保證措施,處于從屬于主債權的法律關系;從合同關系來看,簽訂的是附屬于主合同的從屬合同。
擔保機構是依法成立的、專業從事擔保業務經營的獨立法人。
擔保機構的產生及作用。擔保機構是國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的產物。實際操作過程中,在特殊而繁雜的市場需求下,其業務范圍、承擔的職責等根據需求的不同在原有法律規定的固有基礎上得到有益的拓展和廣泛的延伸,并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使擔保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渠道。積極搭建銀企合作橋梁,為金融機構分擔風險,有效地的促進了銀企合作,奠定了其在經濟活動、金融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市場地位,并逐步發展成為具有顯著特點的新興行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近年來,國家不斷制定各項管理規章制度予以規范、調控。
擔保機構的主要職能。提升中小企業自身信用、搭建銀企合作橋梁、促進銀企合作是擔保機構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方面主要的積極作用。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擔保機構充當信用輸出者角色,通過自身信用輸出,提升中小企業信用水平,使其達到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要求,促進銀企合作是其積極意義所在。
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擔保機構承擔保證者角色,償還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扮演著風險分擔、補償的角色,減小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發揮銀企合作橋梁作用。
對擔保機構自身而言,信用輸出是目的,承擔代償是義務,而風險控制是保證目的實現的工作方式和手段,風險控制貫穿擔保機構經營全過程,是擔保機構能夠持續、穩健經營的保障。
提升自身信用、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履行代償義務是擔保機構經營的三項重要課題。簡言之,即為經營信用,控制風險、承擔代償。擔保機構也為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渠道和依據,同時也成為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先行者。
擔保機構出現的問題
擔保機構經營信用、輸出信用首先自身要有信用。擔保機構的信用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成立之初的原始資信,主要體現在股東信用、資本規模等方面。目前,無論是相關法規政策還是擔保機構業務經營市場要求,對擔保機構注冊資本規模均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并隨著擔保行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提高,以保證擔保機構在成立之初具有一定的履約能力和資信基礎。經營階段的信用積累,主要體現在經營能力、風險控制以及代償履約情況等方面。業務經營好、風險控制水平高、代償履約積極且能力強、資產損失少等都是擔保機構信用良好的體現。
實際操作中,由于股東出資能力不足、股東信用狀況較差、虛假出資、違規抽逃注資等問題導致擔保機構原始資信較差、代償能力不足、欺騙銀行貸款等問題造成銀行壞賬,更嚴重的造成擔保行業亂象、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等,影響了銀企合作及銀擔合作。注冊資本金規模在反映擔保機構原始資信狀況方面說服力越來越有限。目前,擔保機構的出資以民營資本居多,國家財政出資的擔保機構較少,近年來,隨著國家清理地方財政平臺的擔保機構,國有資本出資的擔保機構所剩無幾,同時由于其更多承擔著政府政策扶持職能,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作用有限。而對于民營資本出資的擔保機構來說,股東資本實力、持續出資能力、信用狀況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擔保機構的信用水平。
擔保機構風險控制首先要求擔保機構具有較強的風險識別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國家政策的把握、對被擔保對象及其行業的了解、對各類風險識別經驗的積累。其次風險控制主要體現在內部管理能力、風險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風險的預防措施、風險資產的處置渠道及能力等。
擔保機構承擔代償則從其是否積極自愿履行其代償義務,即代償的意愿:是否能夠足額代償并完成追償,即代償能力及風險資產處置能力兩方面體現。
擔保機構運行過程中在風險控制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對地方經濟、金融秩序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就擔保機構自身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出資人對擔保行業收益及風險認識不足,對收益預期太高、對風險預期無準備。擔保機構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一定規模內屬于高風險、低收益行業,主要特點是資本規模的杠桿放大功能,只有擔保業務開展到一定規模,杠桿效應體現,經濟效益才較為明顯。民營擔保機構大部分出資人只看到擔保機構的資本放大功能,或者自身資本實力不足以出資,借擔保資本杠桿效應為自己其他產業融資,對資本擔保杠桿放大所帶來的風險估計不足,倉惶進入擔保行業,加大了自己其他產業經營的風險、擔保行業風險以及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
內部管理機制混亂,且管理模式多樣,可借鑒模式缺失。自1993年國家經貿委和財政部共同發起成立第一家擔保機構——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以來,中國擔保走過了2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20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全國性的大型擔保機構經營風險引發的行業亂象、影響正常金融秩序的問題從未停止,同時,地方性的小型擔保公司每天都發生著生死存亡的輪換。由于股東成立目的、經營理念、運作模式不同,擔保行業可資借鑒的成功模式非常有限。目前的擔保機構主要借鑒銀行信貸管理辦法,內部管理實行審、保分離機制,但由于受人員規模、素質、制度完善程度等的影響,過程管理對風險控制的貢獻效應尚不明顯,執行效果千家千態,結果不一,內部管理機制混亂、不明確問題較為突出。
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性弱。目前擔保機構從業人員及高級管理人員主要由具有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經歷的人員構成。業務拓展主要依托合作銀行的推薦、風險控制主要依靠高級管理人員的在銀行從業過程中的金融風險控制經驗完成,對各被擔保對象行業風險識別及控制能力有待提高。擔保機構的風險控制與銀行風險控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擔保機構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更甚于銀行,對個人素質、能力、經驗、知識面的要求要嚴于銀行,專門適合于擔保機構的專業人才相對稀缺。
專業性待加強,其他業務風險較大。擔保機構專業性體現在業務專業性和風險控制專業性。
業務專業性:擔保機構不同于其他不以擔保業務為主業、由于業務需要以自有資產為關聯方、合作方或者其他企業提供擔保的行業企業,擔保業務是擔保機構的主營業務,其自有資產絕大部分只能用于擔保業務經營,且獲得國家批準和認可,自有資產必須達到相關規定要求的規模,即具有專業從事擔保業務經營的擔保能力。實際操作中,很多擔保機構由于受資本實力不足、資產缺乏必要的流動性、擔保業務拓展困難或者資本逐利本質的影響,開展了擔保業務以外的其他投融資業務、資本運作業務、資金短期民間借貸業務,或者擔保業務經營不合規引起風險集中等,加大了經營風險,影響了擔保機構的正常經營。鄭州擔保亂象、中擔、華鼎事件以及云南省內其他擔保機構問題都無不跟擔保機構沒有堅持專業性有關,其他資本運作、流動性不足等是導致擔保機構正常資金鏈斷裂主要原因。
風險控制專業性:擔保機構分擔銀行貸款風險,在風險控制方面要求專業性。擔保機構面臨風險不僅僅包括金融風險,還有國家政策風險、被擔保企業行業風險、被擔保企業經營風險、擔保機構內部管理風險等,擔保機構要堅持“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原則,才能在風險控制方面做到最大化的防范和控制。
履約信用及意識有待逐步建立、培養,違約信息不透明,違規操作加大銀行、擔保機構、企業風險。擔保機構雖然處在債權債務的從屬地位,但在實際操作中,擔保業務開展及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機制往往要求擔保機構作為與債務人同等的償債角色出現,與債務人一起作為第一償債人共同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時間履行償債義務,擔保機構替債務人向銀行業金融機構償債后再向債務人追償,不對等的地位和模式要求擔保機構要有良好的履約信用、積極的履約意識,不斷積累良好信用,體現擔保機構的專業性。實際操作中,不對等的地位也迫使擔保機構極有可能逆向選擇,通過違規操作最終損害銀行及國家利益。
以上現狀,部分原因是由擔保機構自身原因造成,而大部分是由目前經濟發展狀況、擔保行業發展現狀和運營機制導致。
擔保行業發展展望
筆者認為,擔保行業健康發展應該建立在專業性、扶持性、營利性、持續性的基礎上,而不應該成為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專業性、扶持性體現擔保行業存在的必要性,營利性、持續性體現擔保行業存在的充分性。要滿足以上四性目前運營機制和模式有待探索和商榷。如果擔保行業不以資本背景、地理區位為劃分標準,而以擔保業務所涉及的行業為對象進行分類,由某個行業龍頭企業發起成立,扶持全國范圍該行業內的中小企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能夠解決擔保機構在經營方面以下幾個問題:
可以為擔保機構提供足夠的股東信用和資本實力,履約信用和履約能力有保障;專業開展擔保業務,體現業務專業性;業務范圍僅限于某個行業,股東了解該行業發展情況及規律,有利于行業風險的最大化控制,并由行業精英進行風險識別及控制,體現風險腔制專業性;
擔保機構團隊素質明確,體現經營團隊的專業性,有利于人員招聘、規模的控制及素質提高:
通過分行業控制擔保機構的數量,能夠保證擔保業務市場足夠的競爭性和營利性,確保擔保機構的健康發展;擔保業務市場按行業劃分,市場明確,避免擔保機構的惡性競爭,減小經營風險,同時也能很好控制經營成本:按行業劃分擔保市場,擔保機構風險控制水平提高也減小了合作銀行的風險,能夠更好的促進銀擔、銀企的合作,進而更好的扶持各個行業中小企業的發展:方便國家對擔保機構的分類管理,有利于規范擔保行業發展:有利于擔保行業的良性發展,使擔保行業真正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秩序的有力補充,持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