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保險業在我國僅有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各項政策措施的不斷推出,保險業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從一個基礎薄弱的行業逐漸發展成為與我國國民經濟緊密相關的重要行業,并在保費收入、投資渠道、產品創新和保險監管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作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開放最徹底、發展最快的金融行業,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變化
我國的保險深度變化。保險深度是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個國家的保險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表1和圖1為我國從2007年到2011年保險費收入以及保險深度變化情況。
保險深度的大小標志著保險業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發展狀況,由上數據圖可知,從2007-2011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GDP的增長,我國保險深度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其變化與我國的GDP變化緊密相關,清楚地表明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險業的發展不僅為我國實體的經濟發展提供的一定的安全保障,還在金融投資、產品創新、風險規避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成績,進而又在金融領域為整體經濟發展作出貢獻。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深化也為保險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極大地推進了保險行業向前的步伐。這樣使得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我國的保險密度變化。保險密度是指按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計算的人均保費收入,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保險的普及程度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一個行業的發展與其產品的普及和被認可度息息相關,保險業的發展也是如此。保險產品作為金融產品的一種,與其它金融產品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是人們的投資渠道,更多地是人們規避風險、減少損失的一種手段。保險是否能夠被居民以及企業團體所接受與人們對其作用的認識處處相關,只有當人們從市場經濟活動中認識到保險費的支出是生產經營活動和生產安排的必要支出后,才能很好地提高人們的保險意識,才會主支地、自愿地賂保險機構辦理符合自身需要的保險。
我們可以清楚地從上表2和圖2中看出近五年來保險在我國的普及程度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保險作為一種重要的風險規避工具已經逐漸被我國居民以及各個團體所接受,并且隨著我國經濟將來進一步的發展,保險也會被更多地保用在各個領域。此外,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保險密度的變化與我國的人均GDP的變化較為一致,進一步說明保險業各個方面的發展都與我國整個經濟體的發展息息相關。
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首先,保險的深度與密度作為衡量保險業在一國發展狀況的標志,一直以來都被廣泛使用著,以上的數據變化清晰地反映出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其普及程度處于不斷不升的趨勢,而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的變化均與保險費收入緊密相連,所以其變化在很大層面上反映的是一國某段時間內各項保險費收入的變化情況。保險費是被保險人交納的費用,是保險商品的價格。從本質上說,它是被保險人用于應付意外事件的那部分資金。保險費收入的不斷提高充分說明我國居民在保險意識的增強,體現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但是,保險為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行業,其運行發展是多方面的,若僅以保費收入這一項來度量其整體的發展會忽略許多重要的相關因素,僅以保費收入來評價整個保險行業二十年來的發展是片面的。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不斷深入,開放程度與二十年前相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為保險業的擴展與創新提供了很大的舞臺。如:保險業在我國農村推出的人身保險新型產品,這種專門針對農村低收入群體、以分紅為主的保險產品不僅對我國建設新型農村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進一步豐富我國保險產品市場,增強了保險保障的深度和廣度。
另外,我國在金融方面的創新將會進一步提高保險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2012年7月16日,人民銀行在其發布的《2012年金融穩定報告》中稱,我國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存款保險的推出是將保險業進一步推廣到銀行業中,是我國市場經濟深化的體現,這種制度的實施不僅對我國銀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將會為我國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創新提供巨大的空間,進而提高保險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我國保險業發展的趨勢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我國為更好地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在產業,資金、管理、制度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與改革。而保險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其發展也將適應于我國在經濟方面的一些改變,向新的方向更好地發展。此外,在我國保險業在過去的發展中也呈現出一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保險更好地發揮“經濟助推器”的作用,我國保險業在將來的發展中會有如下幾個趨勢。
市場壟斷性減小,競爭主體增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保險市場的開放和準入限制的逐步放寬,保險公司數量快速增加。從保險公司數量變化看,入世后我國壽險公司數量增長較快,從2001年的16家增加到2003年的30家;同時,保監會放寬了審批分支機構的條件,壽險公司分支機構數量也迅速增加,如新華人壽和泰康人壽獲準開設超過100個中心支公司,新設了多家分公司和200余家營銷服務部。財產險公司的數量從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3年的24家。隨保險公司數量的增加,規模較大的保險公司所占市場份額逐步下降,保險業寡頭壟斷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市場集中度快速下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由于外資保險公司的加入,使我國保險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為此,在我國政策的扶持下,中資保險公司迅速擴展業務領域,廣泛增設營業網,增加了保險地域的廣泛性,又進一步促進我國保險市場的競爭度。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更適應市場發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較為平穩,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活躍了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使得各種創新銀行產品,理財產品,保險產品被不斷推出,在這些產品中,許多結合不同的領域,使我國金融各個領域的界限日益模糊化。其間,我國保險業的混業經營也越來越明顯。例如:2003年保監會允許財產險公司介入意外險和健康險等傳統壽險業務,此后中國人壽集團公司等壽險公司也計劃設立財產險公司,介入財產險業務領域,我國保險業再次出現混業經營現象?;鞓I經營的推出將使各種金融產品更加滿足人們與市場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更好地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更加寬松的措施的實施,保險以及其他金融領域業務的混業經營將會被不斷地深化。
公司內管理制度與產品創新的重要性增強。從國際保險業的發展經驗看,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企業,均能夠根據客戶需求、金融投資環境、監管要求和自身實力等情況變化,憑借其先進技術設計出風險低、收益良好的產品,并能通過業務流程整合資源,提高內部運作效率,實現最優管理,為客戶提供優質、可信、可靠的服務,培養并擁有最有效益的客戶群體。因此,未來保險公司的競爭將不僅僅是規模競爭或市場份額的競爭,而且將逐步轉向效益競爭、管理競爭和服務競爭。
所以,由于我國自身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的影響,我國保險業在經營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與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發生較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將使保險業更好地發揮“社會穩定器”與“經濟助推器”的作用,促進我國經濟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