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明星們的言行、衣著、好惡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產生深遠影響。如果不知道某個明星,就仿佛成了落伍者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對此,盲目的抱怨、簡單的否定和片面的教育都于事無補。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更有助于了解追星現象的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社會心理學的分析范圍
社會心理學與一般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一般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所區別,一般心理學研究的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側重于大腦感官與神經的生理機制的研究。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與社會環境、群體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側重于對人的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研究。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及范圍。社會心理學可以定義為:“是探討人們的思維、情感及行為如何因他人真實和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響的科學研究”。通過這一定義,可以看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是社會影響。社會心理學在研究中強調人的共同性,在同一情景下,不同的人會表現相同的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都受到社會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焦點在社會背景中的個人、群體。
追星的社會心理根源
卻乏對自我意識的合理控制。自我意識一個人對他自己的心理過程和心理內容的反應,自我意識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社會,他們雖然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想要獨立自主。但是,他們還尚未建立一個健全的心理自我意識,常常表現為對未來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將來最想要從事什么職業,應該學習哪方面的知識,以及將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對自我意識的控制是建立在心理自我意識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大學生在心理自我意識發展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他們對自我意識的控制不夠理性,行為上表現出對明星的狂熱崇拜。
缺少愛的需要的滿足。1990后出生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缺少兄弟姐妹之間那種深厚的手足之情,再加上緊張、繁忙的現代生活節奏使一些做父母親的較少關注子女的內心世界。生活在一個物質相對豐富而情感相對清貧的環境里的大學生迫切需要排遣內心的寂寞,他們需要獲得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共鳴。
那些外表英俊、漂亮、具有自己欣賞特點的明星,經過媒體的宣傳、包裝,自然成為了大學生心目中“異性戀”的最佳人選,他們往往在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心目中形成一種完美的形象。
對職業和成功的渴求。大學生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學習塑造“舞臺上的自我”。所謂“舞臺上的自我”是指個體無論何時何地都感覺到自己是眾人注目的焦點,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在感覺上都如同是舞臺上的明星,受到萬眾矚目。
大學生渴望獨立自主、期待展示自我、希望自己成為大家注目的中心。而各路明星恰恰是舞臺上的主角,他們通過其面具式舞臺自我展示,吸引了無數追星族的目光進而形成狂熱的崇拜。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似乎都能形成一個時尚,引導一個潮流,代表一種精神。所以,為了能夠與之趨同,達到相似的“舞臺”效果,許多大學生開始學著染五顏六色的頭發、穿別具特色的服裝、說另類的語言,片面地仿照他人的行為并使自己與他人相同。
缺乏對明星行為理性的學習。社會學習包含了簡單的模仿行為,還包含一種內在的態度和相似性吸引,這種學習是基于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和情感傾向之上的學習。無論是前一種學習還是后一種學習,都不是純理性的學習行為,而是帶有很強烈的社會和個人的偏好。
根據強化理論,明星與大學生之間吸引力的來源,部分是因為明星表現出與自己相似態度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征。明星的年齡與大學生較為接近,心理相融,行為相似性較高,行為思想容易引起大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種相似性也是導致大學生盲目追星的一個原因。
缺乏正確的社會引導。如果說前面四點是側重于有關大學生的內因方面的分析,那么這一點是側重于外因方面的分析。社會的引導包含眾多的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大眾傳媒引導、網絡規范等等。
教育之道首要在于育德,其次在育才。作為父母對孩子沒有盡到教育之責,只是一味地縱容嬌寵,溺愛呵護。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也不管家庭能否做到,都不顧一切地去滿足。家庭教育是保護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第一道防火墻。其次,學校的教育既要重視能力的開發,也要重視道德的培養。合去做人的根本道德,而只重視人能力的開發是“合其本而求末”。再者,大學生處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受大眾文化媒介的影響。電臺、電視、報刊雜志等對流行明星過多的關注和宣傳,導致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把追星行為引入到了一個高峰。
大學生追星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五點的分析還不足以涵蓋所有方面。對其社會心理的分析有助于正確、合理地引導其走上健康的成長之路,順利地度過其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