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偷菜”、“斗地主”、打麻將、聊天、看視頻……這些網上娛樂活動讓人心情放松。但是,如果這些行為發生在上班期間,前來政府部門辦事的群眾會作何感想?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種種的“慵懶散貪”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甚至影響了一方經濟的發展,所以現在正成為很多地方政府著力破解的難題。
公務人員在公務活動時所發生的“慵、懶、散”現象可以統稱為“無為行為”。目前我們治理“慵懶散”的“無為行為”是典型的活動式集中整治,缺乏制度化的長效機制。事實證明,對基層干部公務活動中出現的“庸懶散”的“無為行為”,僅僅依靠學習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對這些貌似無關緊要、實則危害巨大的“無為行為”,我們應在“有錯是過,無為也是過;有錯要問責,無為也要問責”的理念下,建立健全“無為問責”機制,明確和細化問責的內容、原則、對象、方式、程序以及處理辦法,保證問責機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改變過去重視領導干部的管理,而忽視一般工作人員有效監督和管理的片面做法。
干部存在“庸懶散”等作風問題的成因
調查研究發現,“庸、懶、散”現象的產生與干部學歷、年齡、工作時間長短等有密切聯系。不少干部對作風建設的認識有一定的片面性,對干部作風的重要性和長期性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事實上這些庸懶散行為離瀆職犯罪有時僅有一步之遙,不容忽視。現在發生的矛盾糾紛,包括一些群體性事件,不少都是因為老百姓的訴求沒人管。這些訴求起初大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相互推諉、久拖不決,或者是形式上解決、實質上不解決,最后小事拖成了大事,乃至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同時,干部的考核是調整公務員職位、級別、工資,開展公務員獎勵、培訓、辭退的依據,在公務員管理中處于樞紐地位,在調研訪談大家普遍認為公務員考核問題較多,集中反映在:對作風建設考評不太注重、對干部作風比重考慮過少、對考評結果運用不夠嚴格等。
為了全面推進干部勤政建設,各地進行了各種有益探索,如深圳明確規定,治理干部隊伍的“庸懶散浮”成為干部勤政建設重要內容之一,不僅明確界定了14種“庸懶散浮”的具體情形,還明確了書面告誡、通報批評、崗位調整、改任非領導職務或降職4種處理“庸懶散浮”的方式。確保“治庸問責”常態化,需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這個長效機制首先就在于領導要敢于承擔,認真、切實的按照原則辦好事情;第二就是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把各級領干部置于人民監督之下,促使干部盡職盡責。
建立“無為問責”機制是有效治理“庸懶散”的重要途徑
“無為問責”機制的問責范圍。“無為行為”是指工作人員中存在的自甘平庸、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行為·懶惰、消極怠工、軟弱疲沓、精神懈怠、作風漂浮、紀律渙散、無視政令、執行不力、工作實績差、效率低下等問題,但尚未達到應實行問責處理、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現象。“無為行為”應根據具體的情況細化劃分為“應作為而不作為、作為不到位、作為效果不好”三個層面,具體可羅列如下:
應作為而不作為。這類“無為現象”主要表現為懶散推脫,散由懶而生,懶是內容,散是形式,無視基層工作人員所應遵守的基本準則和任務,推脫扯皮。常見的具體表現如:對報告、請示的事項不簽署具體意見、不作具體指示;對涉及部門的重大問題能解決而不及時解決,或對反映強烈的問題不妥善處理和解決;對需與相關部門協商辦理的事項,不積極主動協商,或協商不一致時,不能提出有效解決辦法,或有職責義務配合辦理的部門,經多次協商銜接仍不配合辦理,致使久拖不決等。
作為不到位。這是當前眾多部門工作人員普遍存在的現象,他們以各種理由忽略或取消百姓本應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如:工作責任心不強、服務態度差、效率低下等;對這些服務不到位現象,很多干部理念中都能接受,認為只是輕描淡寫,不是行政不作為,上面也不會追求任何責任。
作為效果不好。這類“無為行為”主要表現為業務能力或決策水平低,工作力不從心,難以勝任本職工作,致使工作長期被動落后,或缺乏開拓進取和勤政敬業精神,工作敷衍,不敢擔當,一年內打不開工作局面,甚至與原來工作相比有明顯滑坡等。
“無為問責”機制的啟動與懲治。“無為問責制”作為一種較有彈性的制度,由于在具體操作中易引起糾紛,故其啟動處理程序必須公開透明,實行問責公示。當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即可啟動“無為問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事實依據的舉報、投訴一次以上并已查證屬實的;因工作不力或違反有關規定被市有關部門或政府通報批評,上級領導關指示、批示的;被報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曝光經查屬實的;工作檢查、執法檢查及暗訪中發現經查屬實的;各種評議、測評、考評、考核結果,及其他信息來源反映經查屬實的。
治理“庸懶散”應堅持按照“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對查實為“無為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和影響程度,應采取合理的問責方式進行處理如:通報批評、公開致歉、崗位交流、離崗培訓、經濟獎懲等。同時,我們也要積極探索各人員“下課”后的多種安排方式。對在新的崗位表現較好、成績突出、群眾認可、符合任用條件的干部,根據其個人表現和民意情況,可以按規定重新任用,決不搞“一棍子打死”,努力營造有利于干部能上能下的社會環境。(本文為2012海口市社科課題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