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計龍
畜產品安全面臨挑戰
畜產品生產的超前性標志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艱巨性畜牧業養殖是農民家庭經營的傳統項目,畜產品生產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素有養豬為賣錢,養雞換油鹽一說。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商品意識、增收意識與日提高,加之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畜產品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同步增長,畜產品生產發展量的擴張帶來質量安全監管的艱巨性加大。
生產環節的多重性反映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特殊性。畜產品生產過程是多行業、多領域共同生產的過程,其中包括養殖行業、獸藥生產行業、飼料加工行業、獸藥飼料流通行業。每個行業的經營者都要從畜產品生產中力求獲得最大利益,于是就有了偽劣獸藥、偽劣飼料、禁用添加劑,養殖者有意無意選用這樣的獸藥、飼料及添加劑危及畜產品質量安全,就最終產品而言,消費者是受害人,就生產過程而言,養殖者是受害人。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所能監管的范圍只能是養殖環節、獸藥飼料經營門店、屠宰環節、畜產品流通環節和產地檢疫環節,簡言之,只能監管偽劣獸藥、飼料不能賣,問題豬不能宰,問題豬肉不能上市,但是當檢出問題豬時,只能使肉品消費者免受其害,畜產品生產養殖者的損失后果已經造成。
分析畜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畜產品質量安全病害產品是禍害,利益誘惑是禍根,偽劣獸藥、飼料生產商是禍源,禍源難除隱患難消。雖然對制售假冒偽劣獸藥、飼料及禁用添加劑的打擊力度之大,依法查處之嚴,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變換手法之快,制售形式之多、隱身空間之廣,監管查處措施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讓違法行為牽著鼻子走,使人防不勝防。
畜產品流通的社會性帶來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伸縮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產品的生產與流通全面走向社會化,自產自售、自由購銷是畜產品流通的主要特征。肉品異地流通,手續真假難辨,肉質量良莠難分,隱藏場所難查。檢疫監督難管,盡管有法可依,查處力度加大,頻繁專項整治,但仍有屠宰場、加工廠、個別商戶利用監督檢查、專項整治的時段空間,收購未經檢疫、無檢疫證明的畜禽,屠宰加工、銷售病害肉、劣質肉,屢查屢治,隱患猶存。
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反復性體現畜產品安全監管的滯后性歷史的教訓啟示我們,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上治標難治本,整治難除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違法者比我們計高一籌,先行一步。他們鉆市場經濟的空子,從思想領域研究人們消費需求心理和追求利益欲望,從科技領域研究高新技術,生產禁用產品,投入飼養環節,讓人直觀難辨。從流通領域研究市場需求,占領市場空間,在暗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廣闊的市場為他們提供了需求對象和隱藏空間。而我們的監管方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監管手段不能適應高科技時代的變化。
畜產品安全監管迎來的機遇
有完善的法律武器全國人大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主管部門也都出臺了實施辦法和相關規范,這些法律法規為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堅實的執法依據。
有健全的工作機構縣級以上設立了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專職從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鄉鎮建立了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構成了強大的畜產品安全監管網絡體系,成為畜產品安全的捍衛者。
有強大的社會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國人的生活方式已從溫飽型走向營養型、保健型,廣大消費者的質量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吃放心肉是消費者共同需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深受人民群眾的關心、擁護和支持,這是搞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強大的社會力量。
畜產品安全監管機制創新的對策
加大輿論宣傳建立覆蓋省市縣村的宣傳網絡體系,電視臺開設食品安全含畜產品安全頻道,宣傳國家法律法規、開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交流各地典型經驗,傳播識別畜產品監管知識,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做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鏟除制售偽劣藥品、禁用產品、病害肉品的土壤。
強化隊伍建設在隊伍建設中重點是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素質。通過建立完善的管理責任制和以法律法規、業務知識技能培訓,增強執法監督人員的責任心和技能。二是充實力量。有的地方縣級監管機構編制少,難以適應量大面廣的畜產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要求,大部分鄉鎮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是與鄉鎮畜牧獸醫站一套從馬兩塊牌子,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形成監管的空檔,產生畜產品安全監管的漏洞。因此,縣級監管機構急需充實加強,鄉鎮監管站也需配備專職人員,努力造就一支作風優良、素質過硬、技術精湛的畜產品安全衛士。
調正工作思路。按照畜產品安全特點,畜產品安全監管的指導原則應是立足源頭斬病根,抓好監管保安全,管住生產加工企業,監督市場流通環節。對獸藥、飼料生產企業、動物屠宰加工企業,分別制定統一標準,開展全面整治,符合標準的給予掛牌,按管轄由同級職能部門監管并予以公示。市場流通環節對公示名單以外企業的產品按違法懲處,公示名錄企業的產品檢查出質量問題實行責任追溯制,產品返回、承擔損失責任,追究法律責任,對不符合規定標準的生產、加工企業給予取締關閉。斬斷畜產品安全隱患的病根。
加強檢驗監測。應對制售假劣、禁用產品,由省以上成立科研機構,專門從事假劣、禁用產品的檢驗檢測研究,市縣以下推廣使用科研成果,加強檢驗監測,逐步改變一雙眼睛一把刀的傳統檢疫、檢測手段,實現以科技手段監管,以法律手段懲處的目標,消除畜產品安全的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