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軍
【摘 要】中國高校擴招其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目前雖然接受中國高等教育的數量不斷增多,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仍然偏低。高校擴招帶有兩面性,一方面高校擴招可以我國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擴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育質量,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擴招;高校;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我國人口眾多,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解決高人口就業率,便需要最大限度的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正確對待我國就業模式的轉變。在國家穩定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總人口就業率不斷下降,國家需要建立更加科學實用的學習制度,讓更多的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當教育和就業結合起來,當高等擴招有社會做基礎時,才能夠真正促進社會進步。
一、高校擴招的現狀
1999年,中國政府啟動了高校擴招計劃。截止到2002年,即高校擴招計劃實施三年以來,高校招生率總體提升了15%。招生總人數從擴招前的1998年108萬增長到2002年的260百萬;而到2010年至今,已突破千萬人數。可見,高校擴招后,我國大學生人數增速極其迅猛,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高校校園建設安定和諧發展的關鍵。
在高校擴招過程中,高等教育系統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高等教育贊助商的種類也逐漸多樣化,個人和組織也可以經營教育機構,國立綜合性大學、地方性大學和私立大學組成了中國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以地方性大學為主,招生人數為總招生人數的30%。通過聯合和兼并社區大學、獨立四年制學院和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高等教育機構的規模大幅擴大。2012年,高等教育機構的平均入學人數超過了133萬人。招生人數在 或以上的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也超過了46萬,占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的27.5%。
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科教興國這一戰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推動我國教育快速發展。當我國的教育取得歷史性的突破過后,國家便制定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便確立了高校擴招的方針。在高校擴招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專家從各個領域對高校擴招進行了分析:
二、高校擴招對就業的影響
對于就業而言,就業是現階段的一個熱點課題。很多人覺得可以嘗試延遲初次就業的時間,從而降低社會所帶來的就業壓力,促進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增強可以讓他們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容易尋求工作崗位。最近幾年來大學生的失業率的逐漸提升與高效的擴招行為之間存在著細微的聯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的層次越來越低,但是社會各個行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以及要求卻越來越高。加之企業的管理人員也偏向于選擇那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才來從事一些實際能力要求更低的工作,這無疑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在高校擴招后,雖然中國的宏觀經濟保持著一個穩定增長的趨勢,但是大學生的待業人數卻越來越多。
(一)數量增加,勞動力市場供需失橫
高校擴招后,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需失橫。隨著擴招不斷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了全新發展的階段,每年連續以幾十萬的數量的增加。根據調查顯示,我國非國有單位接收畢業生的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卻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國家不再對大學生進行分配工作,這就造成了很多大學生必須要走向社會,再由人才市場、就業市場不斷進行調節,配置就業。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就導致大學生的就業更加嚴重話。
(二)學歷層次、專業結構失衡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的規模仍然比較落后。同時,因為長期積累的問題,造成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失衡。很多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很多高校為了獲得更大的招生效益,在沒有論證是否屬于熱門專業的情況下,也加快申辦的步伐。比如說:這幾年經濟、財會、法律、計算機就出現過招生時報考的人數眾多,而畢業時就面臨失業的情況。
高校擴招加劇了結構性就業。結構性就業主要表現在工作崗位和就業者文化技術部適應的現象。其中特別是一些理科專業的學生,因為缺乏基本的實踐條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理論的學習,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高,這樣也就給結構性就業失調留下了隱患。
三、總結
總之,上文主要是從各個領域來分析高等教育產生的影響。通過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來滿足日益高漲的高等教育需求,通過擴大政府和個人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資來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于高校擴招帶來的影響,仍然需要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和反思,這樣才能夠推動中國人才與教育發展,然后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娜.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經濟學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陳德靜.基于科技創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研究[D].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