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將柔性管理應用于高校課堂教學,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的最大潛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柔性管理不是不要紀律和制度的約束。此外,柔性管理模式需要柔性的評價體系與之呼應。
關鍵詞:柔性管理;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F代管理學中“柔性管理”這一新的管理理念,為我們解決這一課題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一、從柔性管理角度看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權力平等、民主管理,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被管理者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現在的課堂教學依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較少出現師生間的互動環節,即便有也只是提問和回答;對學生的管理也局限在課上點點名,保證出勤率及正常的課堂秩序,教學組織基本上采用的是剛性管理,不大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在冷冰冰的條條框框及考試分數的束縛下,學生被動地成為裝載知識的容器,對學習毫無興趣無可奈何甚至厭學。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埋怨高校擴招后生源質量的下降,而應該意識到,我們在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上所做的文章確實不夠,這正是柔性管理要解決的問題。
二、應用柔性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柔性管理的關鍵是重新定位教學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創造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平等的關系,摒棄教師以往只注重學生在課堂上遵守紀律,尊敬老師,而忽視自己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思想以及教學理念等方面的不足。
(一)采用情感化管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情感化管理是柔性管理的一種手段,其核心就是要注重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消除學生的消極情感。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注重在課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結合教學內容及本學科新的科研成果,渲染科學技術的神奇和重要,激發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力;利用輔導答疑盡可能多與學生接觸,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苦惱,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相信他們的潛能,真誠地為他們排憂解難。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朝氣的、更加寬松的空間,使他們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中神思遐想,在沒有思想的禁錮和盲從中無拘無束地探索創新。
(二)樹立平等意識,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
剛性管理中的師生關系惟教師獨尊,“師道尊嚴”、“權力至上”,老師在學生面前永遠正確,師生關系日益生疏越發陌生。柔性管理主張師生人格平等,教師和學生是教和學的朋友。教師要轉變觀念放下架子,主動真誠地與學生交朋友。只有和學生建立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了解、理解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師生間心靈相通才會有共同語言,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教學就能構形成生動、民主、合作的氛圍,就能夠達到預設的目標。
(三)尊重學生個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施展
課堂教學中的柔性管理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承認和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即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也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價值,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一刀切”、“齊步走”式的教學方法不可能實現因材施教,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尊重學個性,承認學生間的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善于表揚、肯定,激勵學生自信
“肯定”與“否定”是一切管理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在柔性管理中則更強調把重點放在“肯定”一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中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很專注地看著學生,當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時,不論對錯,教師要耐心傾聽,以討論問題的口吻作出正確結論,當學生發表的意見正確時,教師要熱情鼓勵大加贊賞,以使學生漸漸樹立自信、自強、自立的心理品質。蓋杰和伯令納在《教育心理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充分肯定其成功,不僅會使他們心理上得到滿足,而且還會為進一步學習增強信心。
三、應用柔性管理需要注意的問題
綜上所述,柔性管理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將其運用于教學會產生很好的效果。但是,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不會是萬能的,如果課堂上只注重學生的自主意識,為學生創造寬松的環境,而忽視了對學生制度和紀律的約束,課堂教學極易走向松弛和混亂。所以應用柔性管理不是不要規章制度,而是在制定和執行這些規章制度時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課堂教學管理只有剛柔并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此外,柔性管理模式需要柔性的評價體系與之呼應。當今的教育在觀念、方法、目標等許多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現行的教育評價指標仍沿用過去的剛性指標,教育教學改革就會回到原來的老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強調創新教育的今天,不能忽視反映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評價指標,更不能忽略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非認知方面的成就(如,學習態度等)的評價,只有建立起一套適合于柔性管理的柔性評價體系,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作者簡介:楊敏麗(1956-),女,漢族,河北霸州人,副教授,本科,河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化學教學。)